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4 (1700-1725).djvu/4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謹祗候某官伏聽處分』,牒件狀如前,謹牒。」此乃申狀, 非門狀也。元豐以前,門狀尚帶「牒件狀如前」等語,蓋 沿習之久,後雖去,而祗候、起居並稱,猶不改。今從官 而上,於某官下稱「謹狀」,去「伏候裁旨」四字,略如唐制, 而具前銜,謂之「小狀。」他官則前銜與前四字兼具,而 不言「謹狀。」不知有「牒件狀如前」「謹牒」七字,則「謹狀」字 自不應重出。若既去此七字,則當稱「謹」狀以為恭,而 反簡,自元豐以來失之也。

《老學菴筆記》:「前輩遇通家子弟初見請納拜者,既受 之,則設席望其家,遙拜其父祖,乃就坐。先君尚行之 士大夫交謁祖宗時用門狀,後結牒右件如前,謹牒。 若今公文,後以為煩而去之。」元豊後又盛行手刺,前 不具銜,上云「某謹上謁某官某月日」,結銜姓名刺或 云狀,亦或不結銜,止書郡名,然皆手書。蘇、黃、晁、張諸 公皆然,今猶有藏之者。後又止行門狀,或不能一一 作門狀,則但留語閽人云:「某官來見,而苦於閽人,匿 而不告。紹興初,乃用牓子,直書銜及姓名,至今不廢。」 陸游《入蜀記》:「十二日早,謁喻子材郎中樗,子材來謝, 以兩夫荷轎,不持胡床,手自授謁。」

《朱子語類》:「問稽顙而后拜,拜而后稽顙。」曰:兩手下地 曰拜,拜而后稽顙,先以兩手伏地如常,然後引手向 前,扣地稽顙而后拜開兩手,先以首扣地,卻交手如 常頓首,亦是引首少扣地,稽首,是引首稍久在地。稽 者,稽留之意。

「稽顙而後拜」,謂先以頭至地,而后下手,此《喪拜》也。若 拜而後稽顙,則今人常用之拜也。

「稽顙而后拜。」稽顙者,首觸地也。拜字從兩手下。 古人之拜,正如今道士拜,二膝齊下。唐人先下一膝, 謂之雅拜,似有罪,是不恭也。今人不然。

叔器問:「《昏禮》:溫公儀,婦先拜夫;程儀,夫先拜婦。或以 為妻者齊也,當齊拜。何者為是?」曰:「古者婦人與男子 為禮,皆俠拜,每拜以二為禮。《昏禮》,婦先二拜,夫答一 拜;婦又一拜,夫又答一拜。《冠禮》,雖見母,母亦俠拜。」 《希通錄》:「周亞夫細柳營見文帝,不拜而揖,人以為耀 軍威。要之身擐甲胄,亦所不能拜。按《公羊》,僖公三十 三」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殽。百里子與蹇叔子送 其子而戒之,子揖師而行。何休云:「揖其父於師中,介 冑不拜,為其拜如蹲。」觀此,則知亞夫之不拜有由矣。 《容齋三筆》:王順伯藏昔賢墨帖至多,其一曰高子允 諸公謁刺,凡十六人。時公美、徐振甫、余中、龔深父、元 耆寧、秦少游、黃魯直、張文潛、晁無咎、司馬公休、李成 季、葉致遠、黃道夫、廖明略、彭器資、陳祥道,皆元祐四 年朝士,唯器資為中書舍人,餘皆館職。其刺字或書 官職,或書郡里,或稱姓名,或只稱名,既手書之,又斥 主人之字,且有「同舍尊兄」之目,風流氣味,宛然非若 後之士大夫一付筆吏也。《蔡忠惠公帖》亦有其二:一 曰:「襄奉候子石兄起居,朔旦謹謁。」一曰《襄別洪州少 卿學士》,蓋又在前帖三十年之先也。

《名臣言行錄外集》:呂正獻嘗語張耒曰:「此子不欺闇 室,守官京師不謁臺諫,遇遷轉即一見執政,過此不 見也。」

《癸辛雜識》: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僉 名於上,使一僕遍投之,俗以為常。余表舅吳四丈性 滑稽,適節日無僕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僕 送刺至,漫取視之,類皆親故,於是酌之以酒,陰以己 刺盡易之。沈僕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吳刺也。異日合 併,因出沈刺大束,相與一笑,鄉曲相傳,以為笑談。然 《類說》載陶穀易刺之事,正與此相類,恐吳效之為戲 耳。又《雜說》載司馬公自在臺閣時,不送門狀,曰:「不誠 之事,不可為之。」滎陽呂公亦言:送門狀習以成風,既 勞作偽,且疏拙露見,可笑。則知此事由來久矣。 東谷所見,每見近日簡翰,動輒端肅,百拜稟申,惶懼 僭躐,九頓百拜稟申。有官君子,趨事長官,則有狀申、 劄申,如申縣、申州、申監司、申朝省之類。吾輩家尋常 書問往來,何必用「申」字?又有所謂「加拜」、「申稟」,尢為可 笑。先王制禮,無過不及,拜豈可加也哉?昔韓昌黎《上 宰相書》,只寫「再拜。」本朝前輩簡翰,或再拜,或頓首。昌 黎諸公豈傲世者?正以禮不可過也。今之端拜、肅拜、 加拜、百拜,又有覆帖、申待平交。如此事君父當如何? 其勢必千拜萬拜可也。且如奏疏,亦只忱惶忱懼,頓 首頓首而已,何嘗百拜,何嘗九頓?吾不知習俗所尚, 果誠實耶,抑虛偽耶?果謙遜耶,抑諂媚耶?因有一說: 往年楊慈湖先生守吾邦,嘗作一書付局兵,令急出 關。未幾遣人追回,吏輩將謂書所錯誤,局兵至,慈湖 取書置中堂几上,焚香再拜畢,復之。蓋為書中寫「頓 首再拜」,上覆偶遺忘,故復追拜,然後遣。若加拜百拜, 此等書能寫得幾封?今簡翰只寫「再拜」或「頓首」,乃見 古人相與之意。

《貴耳集》:古人有言:「登公卿之門,而不見公卿面目,一 辱也;對公卿面目而莫測分卿之心,二辱也;識公卿 之心,不知我之心,三辱也;大丈夫寧就萬死,不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