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2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顓頊又生駱明,駱明生鯀,鯀生禹,是為夏黃帝。三世孫。帝嚳生契、稷,契傳十三世至湯,是為商稷。傳三十世至武王,是為周。顓頊又生稱,稱四傳為彭祖昆吾,彭祖生大彭,大彭生豕韋。齊出於炎帝,炎帝與黃帝皆少典氏之後,而晉為周同姓,故曰「皆同祖」 也。

更王迭霸,多者千祀,少者數十代。先王之封既絕,後 嗣蒙其福,猶為彊家。漢高祖興,徒步有天下,命官以 賢,詔爵以功,誓曰:「非劉氏王,無功侯者,天下共誅之。」 先王公卿之胄,才則用,不才棄之,不辨士與庶族,然 則始尚官矣,然猶徙山東豪傑以實京師。齊諸田、楚 屈景,皆右姓也。其後進拔豪英,論而錄之,蓋七相五 公之所由興也。

華陰楊氏,自震至準,七世名德。汝南袁氏,自「安」 至隗,三公五人。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權歸在姓已。其 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為之,以 定門胄,品藻人物。晉、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別貴賤, 分士庶,不可易也。於是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 真偽,故官有世胄,譜有世官,賈氏、王氏《譜學》出焉。

姓氏之學,漢有《鄧氏官譜》,應劭有《氏族篇》,王符《潛夫論》亦有《姓氏》一篇。至晉散騎常侍賈弼、太保王弘始有專書,宋何承天、齊王儉、梁王僧虔皆宗其說。

由是有譜局,令史,職皆具。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 為「大。」

瑯琊王氏、陳郡謝氏、《汝南袁氏》《河南蕭氏》皆以《永嘉之亂》南徙。

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

吳縣朱桓、廣陵張紘、吳郡顧雍、陸績,皆孫、吳貴族。

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

此所謂「郡望」 也。王氏,太原崔氏清河盧氏范陽李氏趙郡鄭氏滎陽

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

此關西之望也。楊氏、華陰,韋氏、杜氏皆京兆,裴氏、柳氏、薛氏皆河東,

代北則為鹵姓,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首之。

北魏拓拔氏改姓曰元。獻帝三兄拓拔氏,孝文以為皇枝之長,命姓長孫。宇文自言神農之後,北荒謂草曰俟汾,以神農嘗百草,指草為姓,後又訛為宇文。于陸以下皆大臣貴族。于出萬紐于氏,陸出步陸孤氏源出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竇出沒鹿回部神元皇后家也。

鹵姓者,魏孝文帝遷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 二姓。八氏。十姓出於帝宗屬或諸國從魏者,三十六 族,九十二姓世為部落大人,並號「河南洛陽人。」郡姓 者,以中國士人差第閥閱為官也。凡三世,有三公者 曰膏粱;有令、僕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 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大中大夫者為丙 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又詔:「代 人之胄,初無族姓,其穆陸奚于下吏部,勿充猥官,得 視四姓。」

以上北魏詳定氏族之例也。孝文雅重族望,命司徒左長史宋弁等定諸士族,多所升降,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義、太原王瓊為首,代北貴姓亦與焉。皇家婚姻,必選右族。

北齊因仍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選。故 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則為右姓。

取淵源尊貴者

太和以郡四姓為右姓。齊浮圖曇剛《類例》「凡甲門為 右姓。」

取近世官尊者

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為右姓。

兼論鄉評德望

隋《開皇氏族》以上品茂姓,則為右姓。

取丁力蕃盛者

唐貞觀《氏族志》:「凡第一等則為右姓。」

自魏重士族山東,人士自矜地望,婚姻多責財幣,或捨其鄉里而妄稱名族,或兄弟齊列而更以妻族相陵。太宗惡之,命吏部尚書高士廉等撰《氏族志》,徵天下譜牒,質諸史籍,以考其真偽,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姦逆,分為九等,以「皇族」 為首,「外戚」 次之,崔氏幹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

路氏《著姓略》。以「盛門為右姓。」柳沖《姓族系錄》。

柳沖修國史,改《氏族志》為《姓系錄》。

凡四海望族,則為右姓,不通歷代之說,不可與言譜 也。今流俗獨以崔、盧、李、鄭為四姓,加太原王氏,號「五 姓」,蓋不經也。

唐初以四姓為右族,如北魏制。但李氏則進隴西而退趙郡。高宗時,又加「太原王博陵崔、趙郡李」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