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94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春傷於風,乃為洞泄。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是以秋傷於濕,上逆而欬。」 此陰陽上下之相乘也。夏傷於暑,暑汗不泄,炎氣伏藏。秋時陰氣外出,與熱相遇,發為痎瘧。冬傷於寒,邪不即發,寒氣伏藏。春時陽氣外出,邪隨氣而化熱發為溫病。此陰陽出入之氣化也。夫風為陽邪,洞泄陰病也。濕為陰邪,喉咳陽病也。暑為陽邪,痎瘧陰瘧也;寒為陰邪,溫病熱病也。此皆人身中之陰陽氣化也。天有陰陽之邪,人有陰陽之氣;有病天之陰陽而為寒熱者,有感人之氣化而為陰病陽病者,邪正陰陽,變化不測,陰陽二氣,可不和平而祕密與?《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上逆而欬。」 論陰陽之氣也。發為痿厥。病有形之筋骨也。楊君舉問曰:秋主燥氣,而曰秋傷於濕者何也?曰:長夏濕土主氣,是以四之氣。大暑、立秋、處暑、白露,乃太陰所主。然六淫之邪,止風寒暑濕傷人陽氣也。

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四時之氣。」 風寒暑濕也。言四時之邪。匪只病陰陽之氣化。而更傷五藏之有形。蓋病久則傳化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神氣,生於陰精,五藏之精,生於五味,是以首論氣而末論味焉。《藏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本神篇》曰:「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以謹和五味,長有天命。」 蓋精神氣血,皆由五味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五宮五藏,神之所舍也。傷在五味者,味有所偏勝也。莫仲超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鹹生腎,是陰之所生,本在五味也。」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酸味入肝。若過於酸。則肝多津液。津溢於肝。則脾氣乃絕其轉輸矣。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大骨腰高之骨,腎之府也。過食鹹則傷腎,故骨氣勞傷。水邪盛則侮土,故肌肉短縮。水上凌心,故心氣抑鬱也。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甘,則土氣實矣。土實則心氣不能傳之於子,故喘滿也。腎主水,其色黑,土亢則傷腎,故色黑而腎氣不平。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陽明絡屬心,子母之氣相通也。五味入胃,苦先入心,味過於苦,則母氣盛而胃氣強,胃強則與脾陰相絕矣。脾不為胃轉輸其津液,而脾氣不濡矣。脾不轉輸,故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沮,遏抑也。弛,懈弛也。金氣偏盛,則肝氣受傷,故筋脈弛懈也。「央」 ,「殃」 同。辛,甚則燥,津液不能相成,而精神乃受其殃也。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 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腎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夫風客淫氣,則邪傷肝而精乃亡,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是陽氣生於陰精,而為陰之外衛,故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知陰陽外內之道,無煩勞以傷其陽,節五味以養其陰,謹能調養如法,則陰陽和平,而長有天命矣。

文子

《十守》

《老子》曰:「人受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脈,三 月而肧,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 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分。 肝主目,腎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膽主口。外為表,中為 裏。頭圓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曜,三百六 十日。人有四肢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 暑,人有取與喜怒。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雨,肝 為雷。人與天地相類,而心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 氣者,風雨也。日月失行,薄蝕無光,風雨非時,毀折生 災;五星失行,州國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閎以大尚,猶 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燻而不息?精 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守內「而不失外。」夫血 氣者,人之華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而不 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慾寡,嗜慾寡則耳目清而聽視 聰達。聽視聰達謂之明。五藏能屬于心而無离,則氣 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 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故所 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 戶牖;血氣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于聲色,即五藏 動搖而不定,血氣滔蕩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