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94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一段要訣,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閉氣於胸 膈中,令鼻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 久哉?恐是元不閉鼻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 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 瓶觜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 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仍須一切依此本 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 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俱任 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盡氣平,則又呼吸如此。出 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 又加意則勒之,以不動為度。雖云則勒,然終不閉至 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輸, 而生理備矣。」予悟此元意,甚以為奇。

又記張安道《養生訣》云:「此法比之服藥,其力百倍,非 言語所能形容。」其訣大略具於左。

每日以子時後。三更三四點至五更以來。披衣坐。床上擁被坐亦可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兩拇指掐第三指手文或以四指都握拇指兩手拄腰腹間可也閉息。閉息最是道家要妙先須閉目靜慮掃除滅妄想使心源湛然諸念不起自覺出入調勻細微即閉口并鼻不令出氣方是工夫《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當先求五臟圖或煙蘿之類常掛於壁上使日常熟識五臟六腑之形似也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丹田在臍下三寸是待腹滿氣極。則徐徐出氣。不得令耳聞聲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脣齒。內外。漱煉津液。有若鼻涕亦須漱煉不可嫌其鹹漱煉良久自然甘美此即真氣也未得嚥下,復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徑入丹田中。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嚥津而止,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此涌泉穴上徹頂門氣訣之妙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徐徐摩之微汗出不妨不可喘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次,梳頭百餘梳,散髮而臥,熟寢至明。

右其法至簡易,惟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去僊不遠。但當存閉息,使漸能持久,以脈候之,五至為一息,某近來漸閉得漸久,每一閉一百二十至而開,蓋已閉得二十餘息也。又不可強閉多時,使氣錯亂,或奔突而出,則反為害也,慎之慎之。又須常節晚食,令腹中寬虛,氣得回轉。晝日無事,亦時時閉目內觀,漱煉津液嚥之,摩熨耳面,以助真氣。但清淨專一,即易見功矣。神僊至術,有不可學者三:一忿躁;二陰險;三貪慾。道家胎息之法,以元牝為鼻。鼻者,氣之所由出入以為息也。佛藏中有《安盤守意經》云:「其法始於調身簡息。」 以謂凡出「入鼻中而有聲者,風也;雖無聲而結滯不通者,喘也;雖無聲亦不結滯,而猶粗悍不細者,氣也。去是三者,乃謂之息。然後自鼻端至臍下,一二數之,至於十,周而復始,則有所繫而趨於定,則又數以心隨息聽其出入。如是反復調和,一定而不亂,則生滅道斷,一切三昧無不見。」 前道士陳彥真常教人「令常寄其心,納之臍中,想心火烈烈然下注丹田,如是坐臥起居不廢,行之既久,覺臍腹間如火,則舊疾盡去矣。」

《三才圖會》

《叩齒集神法》

《叩齒集神》三十六,兩手抱崑崙,雙手擊天鼓二十四。 右法先須閉目,冥心,盤坐,握固靜思,然後叩齒集神。 次叉兩手向項後,數九聲,勿令耳聞,乃移手各掩耳, 以第二指壓中指,擊彈腦後,左右各二十四次。

《搖天柱法》

左右手搖天柱各二十四。

右法,「先須握固,乃搖頭,左右顧,肩膊隨動」,二十四。

《舌攪漱咽法》

《左》右舌攪上齶三十六,漱三十六,分作三口,如硬物 嚥之,然後方得行火。

右法以舌攪口齒并左右頰,待津液生方漱之,至滿 口方嚥之。

《摩腎堂法》

「兩手摩腎堂三十六」,以數多更妙。

右法「閉氣,搓手令熱,後摩腎堂」,如數畢,仍收手握固, 再閉氣,想用心火下燒丹田,覺熱極即止。

《單關轆轤法》

左右單關轆轤三十六。

右法須俯首擺撼左肩三十六次,右肩亦三十六次。

《雙關轆轤法》

雙關轆轤三十六。

右法兩肩並擺撼至三十六數,想火自丹田透雙關, 入腦戶,鼻引清氣,後伸兩腳。

《托天按頂法》

兩手相搓,當呵五呵,後叉手托天按頂,各九次。

《鉤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