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亦與足太陽相合於目內眥之睛,明水火上下之相交也。夫手太陽少陰,皆屬於火。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上水下,陰陽互交。故手太陽指地而下交於足,手少陰上行而合於膀胱之經論天地水火,有上下之相交,歸於先天,合為一炁,故人之臟腑經脈,所以應天道也。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 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液三寸,入胸中,別屬三 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馬蒔曰:此言手三焦與心包絡之為一合也。手少陽三焦經之正脈,起於手四指之端,循手表腕,上貫肘,循臑外,上肩,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以其脈上別於巔,故曰「指天」 也 。手厥陰心包絡經,乃手心主之脈也,別於腋下之天池穴,入胸中,歷絡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於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天池去乳後一寸,著脅直腋厥肋間,乃《本經》穴也。

張志聰曰:少陽,初陽也,從陰而生,自下而上,故曰「指天」 也。指地者,謂手合於足;指天者,謂足合於手也。蓋分手足於二經,則為六合,論陰陽之氣,止三合矣。巔乃督脈之會,督脈應天道之環轉一周,故從巔而別下入缺盆,走三焦而散於胸中也 。淵液,膽經穴,在腋下三寸,手心主之正別經脈而下行於淵液之分,下淵液三寸。以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上出耳後。合少陽經。別於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 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入缺盆,合於陽明也。 手太陰 之正,別入淵液少陰之前,人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 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六合也。

馬蒔曰:「此言大腸與肺經為一合也。手陽明大腸經之正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兩骨之間,循臂人肘,循臑上肩,別循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下入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與肺為表裏,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手陽明之經隧也 。手太陰肺經之正脈,別於心包絡經之淵液」 穴少陰心經之前,入走於肺,相合散之本經。太陽之脈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於陽明。此其為六合也。按:此各經皆名曰「正。」 則正者,正經也。宜與《經脈篇》其直行者相合。別者,絡也。宜與《經脈篇》「其支者其別者」 相合。今此篇之所謂「正。」 較之《經脈篇》甚略。且非盡出正行之經。是其意之所重者在合。而於經脈之行,不必及其詳耳。

張志聰曰:「手陽明之正,從手之經脈,循膺乳間而別行,上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復上循喉嚨,出缺盆,而與手陽明經脈相合也 。手太陰之正,別經脈於天府雲門之際,人淵液之分,行太陰之前,人走肺於當心處,散之太陽復上出缺盆,循喉嚨,與少陽之正相合,此為六合也。夫陰陽六合,始於足太陽,而」 終於手太陰。復散之太陽。蓋亦周而復始也。

《經水篇第十二》

馬蒔曰:「《內論》十二經脈,合於十二經水,故名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 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 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 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 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 經脈者,受血而榮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淺深,灸之 壯數,可得聞乎?」岐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 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 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 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 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 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 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 皆有大數』。」其治以鍼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馬蒔曰:「此言十二經合十二水,而刺灸之數,亦相合也。帝問人與天地,本相參也。天地有十二經水,人身有十二經脈。十二經水者,有大小深淺,遠近廣狹之異。十二經脈者,有高下小大,受穀多少之殊,其相應者,必有故也。且是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故曰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 液者也。故曰受五穀而行化之。又受穀所化精微之氣。而揚之於臟腑者也。中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故曰經脈者。受血而榮之。今以臟腑經脈。而合之於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