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太陰是左右皆屬太陰,而皆有陽明之胃氣,以陽氣從左而右,陰氣從右而左,故以「左候三陽,右候三陰」 ,非左主陽,而右主陰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為平人。若左獨主陽,右獨主陰,是為關陰格陽之死候也。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 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 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 陰,一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 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 「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 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 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 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 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陽明主胃,大富於 穀氣,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 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 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 他病矣。

補瀉者,和調陰陽之氣平也。陽二瀉而陰一瀉者,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陽補二而陰補一者,陽可盛而陰不可盛也。故溢陽不曰死,溢陰者死不治矣。必切而驗之者,切其人迎氣口,以驗三陰三陽之氣也。《疏》:當作躁,謂一盛而躁,二盛而躁,當取手之陰陽也。陽明主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蓋三陰三陽之氣,乃陽明水穀之所生也,人迎與脈口俱盛,命曰「陰陽俱溢」,蓋陰盛於內,則陽盛於外矣,陽盛於左,則陰盛於右矣,如是者,若不以鍼開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溢於中,則內傷五臟矣。夫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此陰陽之氣,偏盛不和,非陷下也,故灸之則生他病矣。

《五十營篇》

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 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 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 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 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 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 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水下二刻, 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水下四 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水下二 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 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 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周天二十八宿,一面七星,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房畢為緯,虛張為經,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每宿約三十六分,共乘一千零八分。人氣晝夜五十營,行二十八宿之一周,計一千八分。日麗天而遶地一周,亦行二十八宿之度分,人之經脈上下左右前後,共計二十八脈。蓋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上下左右,共計二十四脈,并左右之兩蹻脈,前之任脈,後之督脈,通共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為五十營,以應二十八宿,以終漏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則氣行六尺矣。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交通於二十「八脈之中為一周於身,乃水下二刻,而日行二十分有奇矣。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乃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矣。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乃水下二十刻,而日行五宿二十分,計二百分有奇矣。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乃水下百刻,而日行二十八宿,計一千零八分也,漏水」皆盡,而脈終於五十營矣。所謂「交通」者,謂皮膚經脈之宗氣,外內交通,而并行一百刻之數也。夫天主氣,地主血脈,故五十營而外內之氣行周備,斯得盡天地之壽矣。凡經脈外內之宗營,皆行八百一十丈也。

《四時氣篇》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 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 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 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睹其色」者,分別五行之色也。如色青者,內病在膽,外病在筋;色赤者,內病在小腸,外病在脈也。「察其以」者,察其所以然之病,或病因於外,或病因於內,或因於外而病及於內者,或因於內而病及於外者。散者,邪散而病已也。復者,病在外而復及於內,病在內而復及於外也。「視其目色」者,察其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