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5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竇漢卿瘡瘍全書》

耳風毒

耳風毒受在心經,因腎氣不流行,壅在心經,致傷於 耳。五種:耳痔、耳蕈、耳癰、耳濕、耳爛,可用清肝流氣飲, 後用定痛降氣湯治之。如遇耳痔、耳蕈,先用鍼刺破, 用紅玉膏點之。耳脹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痛即 止。耳疔,以燒酒滴疔根上,方得脫,隨用苦茶洗解酒 毒。

耳門癰

耳門癰,受在肝經,毒氣傳注,血不周流,此是惡毒證 也。當用煎藥治之。

耳根癰

耳根癰,受在腎經絡,怒氣傷心,凝滯肝經,風熱壅盛 成毒也。當用眉風藥治之,或用清肝流氣飲、活法治 之。

發耳

其瘡生於耳邊,又名熱毒發疽。五六月間漸長如蜂 窠,皮紫者亦熱,諸處如火燒,痛不可忍。十日可刺,無 膿者十一日死。若瘡不硬,刺見白膿者不死,黃膿出 者不死。無時出鮮血者及赤膿者死。食不知味,多謊 語者亦死。在二十日之間,便見凶吉。煎藥用「《千金》內 托散」,隨時增損之。

石疽

石疽雖與石癰同,惟石疽深寒客於經絡,血氣結聚 不散,隱於皮內,腫按之如石。此毒連頸項之間,內先 潰爛,方出皮膚,恐髓出頸項者即死。用排膿內補、十 宣散,待膿盡,內補散,戀心乳香護心散,仍貼金絲膏。 渴甚加五味、天花粉、乾葛、麥冬、烏梅。初起須用艾火 灸患上三四十壯。發於額面者,不可治矣。

《嚴用和濟生方》

《耳論治》

「夫耳者,腎之所候,腎者,精之所藏,腎氣實則精氣上 通,聞五音而聰矣。」若疲勞過度,精氣先虛,於是乎風 寒暑濕得以外入,喜怒憂思得以內傷,遂致聾聵耳 鳴。熱壅加之出血出膿,則成聤耳、底耳之患。候其顴 頰色黑者,知其耳聾也。亦有手少陽之脈動,厥而聾 者,耳內煇煇焞焞也。手太陽脈動,厥而聾者,耳內氣 滿也。大抵氣厥耳聾尚易治,精脫耳聾不易藥愈。諸 證既殊,治各有法。

耳者,腎之候。腎乃宗脈之所聚,其氣通於耳,腎氣和 平,則聞五音而聰矣。腎氣不平,則耳為之受病也。《醫 經》云:「腎氣通耳」,心寄竅於耳。風寒暑濕燥熱,得之於 外,應乎腎。憂愁思慮,得之於內生瘡。或為聤耳,或為 掀腫。六淫傷之,調乎腎;七情所感,治乎心。醫療之法, 寧心順氣。欲其氣順,心寧則耳為之聰矣。宜用《局方》 妙香散。以石菖蒲煎湯調服。以順心氣。參丹蜜砂。以 寧心君。調腎之藥。蓯蓉圓。

《金劉完素六書》

耳聾

聾之為病,俗醫率以慓悍燥烈之藥治之,往往謂腎 水虛冷故也。夫豈知水火之陰陽,心腎之寒熱,榮衛 之盛衰,猶權衡也,一上則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 者舉之,此平治之道也。夫心火本熱,虛則寒矣;腎水 本寒,衰則熱矣。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病耶?《經》言:「足 少陰腎水虛,則腹滿身重,濡瀉,瘡瘍流水,腰股痛,發」 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意不樂,大便難,善恐, 心惕如人將捕,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 心痛,黃疸,腸澼下血,脊臀股肉後廉痛,痿厥嗜臥,足 下熱而痛,以此見腎虛為病,皆是熱證。《經》又曰:「有所 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謂伐腹中之 陰氣也。水不勝火,以熱舍於腎中也。《經》又曰:「骨痿者, 生於大熱也。」又曰:「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凡色黑齒槁 之人,必身瘦而耳焦也。所以然者,水虛則火實,而熱 亢極則害承乃制,故反兼水之黑也。腎水衰少,不能 潤澤,故黑乾焦槁也。齒耳屬腎,故甚也。如瘡瘍熱極 無液,則肉乾焦而色黑也。然則水衰為熱明矣,豈可 反言寒耶?故《仙經》以「息」為六字之氣,應於三陰三陽 臟腑之六氣,實則行其本化之字瀉之,衰則行其勝 己之字瀉之,是為殺其鬼賊也。所謂六字之氣者,肝 噓,心呵,相火唏,脾呼,肺呬,腎本吹也。故吹去腎寒則 生熱,呵去心熱則生寒。故曰:「春不呼,夏不呬,秋不噓, 冬不呵。」四時常有唏,謂三焦無不足;八節不得吹,謂 腎臟難得實。然以吹驗之,吹去腎水寒氣,則陽熱暴 甚,而目瞑昏眩,虛為熱證明矣。豈可反言腎虛,而以 熱藥養水耶?況水少不能勝火,又服熱藥,寧無損歟? 《經》言:「以寒治熱」,謂寒養水而瀉火;「以熱治寒」,謂熱助 火而耗水也。《經》雖或言「以熱治熱」,謂病氣熱甚,能與 寒藥交爭,而寒藥難下,故反熱服,順其病熱。熱病既 消,寒性乃發,則病熱除愈。如承氣湯寒藥反以熱服 之類是也。傷寒同法。《經》曰:「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亦是 治熱類也。故治病之道,瀉實補衰,平而已矣。或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