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5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耳薄而黑,或白者,腎敗也。

又屬手少陰心經。

《素問》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 又曰:「手少陰之絡,會於耳中。」

又屬手太陰肺經。

李東垣曰:「耳本主腎,而復能聽聲者,聲為金,是耳中有肺,水土生於申也。」 王太僕曰:「手太陰肺之脈,其絡會於耳中,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是以耳聾也。」

又屬足厥陰肝經。

《素問》曰:「肝病氣逆,則耳聾不聰。」 朱丹溪曰:耳聾屬熱,少陽、厥陰熱多。

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

《靈樞》曰:「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窻籠。窻籠者,耳中也。」 《素問》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其終者耳聾。嘯,耳中鳴如嘯聲也。膽及三焦脈皆入於耳,故氣逆上,則耳中鳴。」 又曰:「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則胸脅痛而耳聾。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 又,《靈樞》曰:「手太陽所生病者,耳聾目黃。」

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

《素問》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靈樞》曰:「聾而痛者,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 又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又屬足太陽膀胱經。

《素問》曰:「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又屬手足少陰心、腎、太陰肺、脾、足陽明胃經之絡。

《素問》曰:「此五絡皆屬於耳中,上絡左角,邪客之則病。」

耳前屬手足少陽三焦。膽、足陽明胃經之會。

《素問》曰:「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手少陽脈氣之所行也。」

耳後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會。

李東垣曰:「少陽者,斜出於耳前後也。」

耳下曲頰。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又屬手太 陽小腸經。

《靈樞》曰:「手太陽當曲頰。」

曲頰前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

前寸許。屬手陽明大腸經。

曲頰後屬足少陽膽經。

《靈樞》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

趙以德曰:「耳者腎之竅,足少陰經之所主。然心亦寄 竅於耳,在人身十二經絡中,除足太陽、手厥陰外,其 餘十經脈絡皆入於耳中。蓋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 陽,合天地之道,精氣無處而不交通,故清淨精明之 氣,上走空竅,耳受之而聽斯聰矣。因此耳屬二臟之 竅也。於是諸經稟其陰陽五行精明者,皆上入之,所」 以宮、商、角、徵、羽之五音,從斯辨矣。《經》曰:「積陽為天,積 陰為地,清陽出上竅」是也。若二氣不調,則交通不表。 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而陽氣之閉塞者,或因 煩勞陰虛氣浮,或因衛氣不下,循脈積聚於上,或得 於邪風與陽並盛,或因熱淫之勝,或因三焦之火獨 光,而耳中渾渾焞焞,或因經臟積熱所致,或因大怒 氣上而不下。夫如是者,皆由心氣虛實不調,虛則不 能治其陽,下與陰交,實則恃陽強而與陰絕。《經》曰:「至 陰虛,天氣絕」是也。而地氣之冒明者,或憂愁不解,陰 氣閉塞,不與陽通,或內外濕飲痞隔,其氣不得升降, 則耳中亦渾渾焞焞,或腎精脫。若熱病之精脫二者, 尺脈絕則死,或耳中因二氣不和。結乾耵聹塞之。夫 如是。皆由腎氣不和。虛則陰氣微。不能上交於陽。而 陽是暴。實。則陰氣逆。不納其陽也。

「暴聾之病,與陰陽隔絕之未甚,經脈欲行而未通,衝 擊其中,鼓動聽戶,隨其氣之微甚,而作嘈嘈風雨諸 聲者,則可隨其邪以為治,補不足,瀉有餘,務使陰陽 和平,自然清淨之氣上走耳中,而聽斯聰矣。」曰:若子 所表,言水火同開此竅,何原《病式》之非溫補耶?曰:心 在竅為舌,以舌非孔竅,因寄竅於耳,則是腎為耳竅 「之主,心為耳竅之客。以五臟開竅於面,部分陰精陽 氣言之。在腎肝居陰,故耳目二竅,陰精主之;在心肺 脾居陽,故口舌鼻三竅陽氣主之。」所以陰精主者,貴 清涼而惡煩熱。陽氣主者,貴溫暖而惡寒涼。潔古老 人嘗有是論,信耳目之不可以溫補也。

風虛耳聾,「排風湯、桂星散、羊腎羹、魚腦膏、磁石丸、薑 蠍散。」

風熱耳聾,「犀角飲子、芍藥散、犀角散、茯神散。」

耳因鬱聾,輕者吞「來復丹,重者吞養正丹。」凡治耳聾, 皆當調氣。

氣逆耳聾有三:肝與手太陽少陽也。《經》云:「肝氣逆則 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又云:「太陽所謂浮為聾者,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