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6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戴思恭證治要訣》

流涕

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熱不同。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 宜細莘、烏附、乾薑之屬。濁涕者,乃《素問》所謂「膽移熱 於腦,則為鼻淵」是也,宜防風、甘菊之屬,須以清濁別 冷熱。

有不因傷冷而涕多清,或黃或白,或時帶血,如腦髓 狀,此由腎虛所生,不可過用涼劑,宜補腦散,仍以黑 錫丹、紫靈丹、靈砂丹。

傷冷熱,鼻暴塞,流涕多者,「通關散。」

色診

餘處無恙。獨鼻尖色青黃者。此其人必為淋也。鼻尖 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熱也。

《李梴醫學入門》

窒塞

鼻竅於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人身水升火降,榮衛 調和,則鼻司呼吸,往來不息而已。苟或寒傷皮毛,則 鼻塞不利;火鬱清道,則香臭不知新者。偶感風寒,鼻 塞聲重,流涕噴嚏,宜以風寒治之,加味羌活湯、參蘇 飲、消風百解散。久則略感風寒,鼻塞等證便發。乃肺 伏火邪,鬱甚則喜熱惡寒,故略感冒而內火便發。宜 清金降火兼通氣之劑,涼膈散加荊芥、白芷,或川連、 石膏散。又有不必外感,四時鼻塞乾燥,不聞香臭,宜 清金降火消痰之藥,清氣化痰丸、上清丸。古方鼻塞 甚者,禦寒湯、澄茄丸。不知香臭者,通氣湯。內有硬物 者,單南星飲,貼顖蓽茇餅,外用石菖蒲、皂角等分為 末,綿包塞鼻,仰臥片時。虛寒者,通草丸。

鼻鼽

鼻乃清氣出入之道,清氣者,胃中生發之氣也。鼻塞 久則氣壅不轉,熱鬱於腦,清濁混亂,為鼽、為衄、為淵。 鼽者,鼻流清涕。熱微,二陳湯加芎、歸、細莘、白芷、防風、 羌活、桔梗等分,薑煎,入薄荷少許。久不止者,芷夷散 去薄荷,加荊芥、黃芩、神麴、半夏、南星等分,食後煎服, 外用「細莘膏。」

鼻淵

淵者,鼻流濁涕,熱盛,金沸草散倍黃芩,入鳳凰殼一 枚,燒存性,調服。肺風,消風散加髮灰。肺火流涕,咳吐 膿血,桔梗湯、人參平肺散。膽移熱於腦,流涕濁臭,防 風通聖散加薄荷、黃連,或芷夷散。外用蒼耳莖苗子 燒灰,酢調塗鼻內。鼻淵久則成衄,防風散主之。

腦砂

有流臭黃水者,甚則腦亦作痛,俗名「腦砂」,有蟲食腦 中。用絲瓜藤近根五尺,燒存性為末,酒調服。虛者,川 烏散。外用白牛尾毛、橙葉等分為末,吹鼻中。倘有血 出,加山梔亦不妨。

鼻齇

鼻齇,準頭紅也,甚則紫黑。因飲酒血熱入肺,復被風 寒鬱久,則血凝濁而色赤。或不飲者,乃肺風血熱,俱 宜四物二陳湯去半夏加紅花、黃芩,水煎,入酒少許, 調五靈脂末服。氣虛加黃芪。常宜服單山梔丸,或黃 連阿膠丸。間用升麻和氣飲,吞瀉青丸,以除病根。外 用黃連末、天釣藤燒灰,桐油調敷,或硫粉散。

鼻痛

鼻痛,因風邪入鼻,與正氣相摶,鼻道不通故痛,藿香 正氣散、祛風通氣散。有痰火衝肺者,鼻隔隱痛,二陳 湯加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

鼻瘡

鼻瘡,輕為鼻瘡,重為鼻痔,皆肺熱也。鼻中生瘡者,枇 杷葉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後服。忌煎炒薑蒜熱物。 外用辛夷為末,入腦、麝少許,綿裹塞鼻。

鼻痔

鼻痔,肺氣熱極,日久凝濁結成瘜肉如棗,滯塞鼻齆, 甚者又名鼻齆。宜防風通聖散加三稜、海藻末調服。 外用辛夷為君,細莘、杏仁少許為末,和羊髓、猪脂熬 膏,候冷,入雄黃、白礬、輕粉、麝香少許為丸,綿裹塞鼻, 數日即脫。甚者加硇砂少許,或瓜礬散亦妙。又食積 熱痰生痔,單蒼耳丸,內服外敷,最消食積。或用白礬 二錢,細莘一錢,白芷五分,為末,塞鼻。

《治法》

鼻證,大抵疏風降火為要法。風寒外感者,溫以散之。 風熱有自內鬱者,或外感久則鬱而為熱,或內因飲 食衣服過暖,肝熱生風,亦鼻塞流涕,宜降火清金, 久則宜養血補腎為要。凡鼻涕鼽淵鼽,久甚不愈者, 非心血虧則腎水少,養血則血生而火自降,補腎則 水升而金自清,雖鼻瘡痔,雖久亦宜。又鼻塞久不愈 者,必內傷肺胃,清氣不能上升,非外感也,宜補中益 氣湯以和之。此皆《治本》之論。

《李時珍本草綱目》

病因

「鼻淵流濁涕」,是腦受風熱。

鼻鼽流清涕,是腦受風寒,包熱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