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6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腦崩臭穢,是下虛。

鼻窒是陽明濕熱生瘜肉。

《鼻齇》是陽明風熱及血熱,或臟中有蟲。

鼻痛,是陽明熱。

《樓英醫學綱目》

鼻塞

鼻塞皆屬肺。《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 矣。」又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 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又云:「肺主臭,在臟為肺,在竅為鼻」是也。

鼻淵

運氣鼻淵皆屬熱。《經》云:「少陰之復,甚則入肺,咳而鼻 淵,治以苦寒」是也。

鼻鼽

運氣鼻鼽有二:一曰火攻肺虛鼻鼽。《經》云:「少陰司天, 熱氣下臨,肺氣上從,鼽衄鼻窒。」又云:「少陰司天,熱淫 所勝,民病鼽衄嚏嘔。」又云:「少陽司天,火淫所勝,甚則 鼽衄。」又云:「少陽之復,煩躁鼽嚏。」又云:「少陰司天,客勝 則鼽嚏。」又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鼽嚏。」又云:「金 不及曰從革。從革之紀,其病嚏欬鼽衄,治以諸寒」是 也。二曰。金助肺實鼻鼽。《經》曰:「陽明所至為鼽嚏。」治以 溫劑是也。

《王綸明醫雜著》

閉塞

「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 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表解通利辛溫 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 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治法清肺降 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 再審其平素,只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清痰,或丸藥 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此予所親見 而治驗者。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證。一時偶感風寒而 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風寒治。

前證若因飢飽勞役所傷,脾胃發生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者。宜養脾胃,使陽氣上行則鼻通矣。按:《東垣》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治之以防風湯。」大抵胃氣不和之所致者多矣。

《方賢奇效良方》

《論證》

鼻者,肺之通竅,主清氣出入之道路。若氣血和平,陰 陽升降,則呼吸通和,榮衛行焉。鼻和則知香臭矣。或 六淫七情,內外傷感,又因飲食勞倦,因而鼻氣不得 宣通,清道壅塞。其為病也,若積熱客於陽明,遂以迫 血妄行,自鼻孔中出,謂之「衄。」熱則津液中乾,冷則腦 髓流注。或風冷隨氣入於經,上貫於腦,下注於鼻,則 涕下不能自收,謂之流涕。或冷滯氣塞鼻,則不聞香 臭,於是為鼻齆。血脈聚,日久纏綿,轉加壅結,變生瘜 肉;或氣壅滯於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久則 變為疳𧏾,腐潰汁臭。鼻之為病,不過風熱而已。《河間》 云:「鼻窒塞也。」火主䐜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䐜 脹,則鼻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以鼻窒為寒者,誤 也。蓋陽氣甚於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 者,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於右竅,右脈注 於左竅,故風熱鬱結,病偏於左,則右竅反塞之類也。 所謂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 甚則兼其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易》曰:「燥萬 物者,莫熯乎火。」以火煉金,熱極而反為水,及其熱極 則反汗出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 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經》曰:「鼻 熱甚出濁涕。」又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者,濁涕 出不止也。凡痰涎涕唾裯濁者,火熱甚銷鑠致之然 也。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但見鼽涕鼻窒,冒寒則甚, 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熱氣怫鬱,而 痛愈甚也。及夫嚏者,鼻中因痒而氣噴作於聲也。鼻 為肺竅,痒為火化,心火邪熱,干於陽明,發於鼻而痒 則嚏也。或故以物擾之。痒而嚏者,擾痒屬血。或故視 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精華,太陽真火晃耀於目,則 心神躁亂,而發熱於上,則鼻中痒而嚏也。或傷寒病 衰而或嚏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痒,痒發鼻則嚏 也。或風熱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證者,內藥鼻 中,得嚏則壅滯開通而愈也。或有痛處,因嚏而痛不 可忍者,因嚏之氣攻衝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三者 之證,同為熱也,故為病不同,邪熱所乘之經有異故 也。鼻窒與嚏痒者,熱客陽明胃之經也;鼽涕者,熱客 太陰肺之經也。蓋鼻者,足陽明胃經所主,陽明之脈, 左右相交,注於鼻孔。又鼻者肺之竅,故肺氣通於鼻, 其邪熱干於二經,發於鼻而為窒塞鼽涕之證,故《經》 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治法觀邪所中之何 經治之,則不失矣。或因外冒風寒而痛轉甚,遂作寒 治,而用溫熱之劑表散者,偶爾獲中,豈知寒覆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