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6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熱鬱濁氣,清道不利,故有是證。或用辛甘發散,腠理 開通,結滯得散,陽熱外泄,微者則已。甚者鬱結不開, 其病轉加者,雖用退熱疏風,辛涼之劑解之,即使結 散熱退,暫愈而已。全在乎驗其內外結熱之微甚,宜 以辛溫涼平之藥可也。凡此諸證,全在醫之識病。治 之了然。無不瘥矣。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

《總論》

肺,開竅於鼻,世所共知也。然陽明之脈,挾鼻絡目,結 於迎香,左之右,右之左,去鼻孔各開五分是穴。風邪 從面而來,則入陽明,脈道怫鬱,氣不通暢,故清涕時 出,久變為濁,所謂「外寒束內熱」,論極有理,須辛散之 方,書多用升麻、葛根、白芷、葱白,乃陽明經藥也。鬱熱 既久,頓發不開,必加辛涼,酒枯芩、薄荷之類。至如酒 客膏粱。辛熱炙煿太過。火邪炎上。孔竅壅塞。則為鼻 淵。鼻中濁涕如湧泉。漸變鼻衊衄血瘜肉鼻痔等證。 即《素問》所謂「膽移熱於腦」之義。

窒塞不通

鼻塞時值寒月,必加麻黃、細莘於升麻葛根湯中,佐 以枯芩、蘇葉,多加甘、桔為舟楫,庶易成功。已經發散, 未得全開,脈洪有力,口乾鼻燥者,君以辛涼清之。酒 芩、梔子、薄荷之屬,仍佐荊、防、升、芷,不可驟用寒涼法 也。

氣虛之人,氣弱不能上升,則鼻塞滯,所謂「九竅不利, 腸胃之所生」是也。多服補中益氣湯自通,此乃屢驗 者。

鼻壅氣不通。不聞香臭。通草散主之。

痰火鬱結於上焦、胸中肓膜之上,上竅不通,則元門 閉密,而鼻不聞香臭,口不知味,或耳聾目昏。良由大 氣弱,不能上衝,濁氣得以擅權,是虛為本而痰火為 標也。當用補中益氣湯加升柴諸風藥引上行,兼川 清上化痰開竅丸藥,戒性慎口,久之自全。

淵瘜酒齇

火鬱上焦。氣不通。抑遏成涕。《內經》所謂肺熱則出涕 是也。方書謂腦滲為涕,恐非。

濁涕如淵。《內經》謂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要皆陽 明伏火所致。宜防風通聖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 錢五分,水煎服。或本方硝、黃、滑石、石膏減半,倍加辛 夷。

瘜肉必由上焦積熱鬱塞已久而生,然有諸中,然後 形諸外,必內服清火利膈藥,二陳涼膈加減,須斷酒 薄味。

「酒齇」,乃熱血入面,為寒所拂,熱血得寒,污濁凝滯而 然,服前藥,外用梧桐子取油,入黃連,以天釣藤燒灰 熱傅之。

《王肯堂證治準繩》

所屬經絡

《鼻頞》中頞亦作齃鼻,山根也。俗呼鼻梁。屬足陽明胃 經、督脈之會。

《素問》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傳為衄衊瞑目。」註曰:足太陽膀胱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今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薄於頞中,故頞辛鼻淵。頞辛者,鼻酸痛也;鼻淵者,濁涕下而不止如水泉也。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故衄。衄者鼻出血汁也,又謂之衊血出,甚則陽明太陽脈衰。不能榮於目。故目瞑也。

鼻屬手太陰肺經。

《素問》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然畏熱。」《靈樞》曰:「肺病者,喘息鼻張。」又曰:「肺虛則鼻塞不利,和則能知香臭矣。」喬岳曰:「肺絕則無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東垣》曰:「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氣通於天也。」

又屬手少陰心經。

李東垣曰:「鼻本主肺,而復能聞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於巳也。《素問》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又屬手足陽明、太腸胃經、督脈之交會。

劉河間曰:「傷風寒於腠理而為鼻塞者,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素問》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故鼻乾不得臥。」王海藏曰: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仲景治傷寒陽明經證,乃用之者,何也?蓋胃脈行身之前,而胸為胃肺之室,邪熱在陽明,則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湯也。《素問》又曰:「運氣陽明所至為鼽嚏。」註鼽。鼻窒也。嚏。噴嚏也。

其在小兒面部,謂之「明堂。」

《靈樞》曰:「脈見於氣口,色見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廣大者壽,小者殆,況加疾哉?」按此語即相家貴隆準之說也,然須視其面部何如?愚嘗見明堂雖小,與面相稱者,壽可八十,要不可執一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