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引背下,則兩脅脹滿。此肝虛而其脈證見於春如此 也,宜補肝湯。《金匱》云: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 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出汗也。肝著,其人 常欲踏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素問》曰:陽明所謂胸痛短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 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輕者五苓散,重者 用張子和法取之。《脈經》云:寸口脈沈,胸中引脅痛,胸 中有水氣,宜澤漆湯及刺巨闕瀉之。

腹痛

或問「腹痛何由而生?」曰:邪正相搏,是以作痛。夫經脈 者,乃天真流行,出入臟腑之道路也。所以水穀之精 悍為榮衛,行於脈之內外,而統大其用。是故行六氣, 運五行,調和五臟,灑陳六腑,法四時升降浮沈之氣, 以生長化收藏其正經之別。脈絡在內者,分守臟腑 部位,各司其屬,與之出納氣血,凡是榮衛之妙用者, 皆天真也。故《經》曰:「血氣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養之則 邪弗能傷矣。失之則榮氣散解,而諸邪皆得從其臟 腑所虛之舍而入客焉。入客則氣停液聚,為積為痰, 血凝不行,或瘀或蓄,脈絡皆滿,邪正相搏,真氣迫促, 故作痛也。脾胃內舍心肺,心肺內舍胸膺兩脅,肝內 舍胠脅小腹,腎內舍小腹腰脊,大小腸衝任皆在小 腹,此臟腑所通之部位也。曰:《舉痛論》敘腹痛一十四 條,屬熱者止一條,餘皆屬寒,後方論因盡作風冷客 之攻擊而作痛,今子乃云諸邪,何哉?曰:《方論》不會通 諸篇之旨,因不解篇末,復謂百病皆生於氣,列九氣 之狀,其間雖不言痛,必亦為或有作痛者故也。不然, 何乃出於諸痛篇之末耶?試以《靈樞·百病始生篇》觀 之,其旨則顯然矣。所論邪有三部,風雨傷於上,清濕 傷於下。傷於上者,病從外入內,從上下也。次第傳入, 舍於輸之時,六經不通,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 脈,或著伏衝之脈,或著腸胃之膜原,皆得成積。而痛 傷於下者,病起於足,故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 積。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濇,血脈凝 濇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腸外之汁 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傷於臟者,病起於陰,故卒 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 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 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腸外,腸外有寒汁 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 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愁,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 通,溫氣不行,凝結蘊裹而不散,津液濇滲,著而不去, 而積皆成矣。自今觀之,此篇所謂成積作痛,未至於 癥瘕結塊之積,乃汁沫聚而不散之積也,與《舉痛論》 所謂「血氣稽留不得行而成積」同也。豈七情敘於篇 末者之異於作痛者乎?然推原二篇之意,《百病始生 篇》在乎三部之邪,會而為痛,故相連而為言;《舉痛論》 在乎其邪各自為病,所以獨引寒淫一氣者,亦為寒 邪之能閉塞陽氣最甚故也。用是為例,其他則可自 此而推之矣。至於七情之氣逆,即傷其榮衛而不行, 榮衛不行,則液聚血凝,及飲食用力過度者亦然,皆 不待與寒相會,始成積作痛也。且如諸篇有言胃氣 實而血虛,其脈耎散者,當病食痹,謂食則痛也。有言 歲土太過,濕淫所勝,大腹小腹痛者。有言衝脈之病,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膏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 痛。有言脾傳之腎,少腹冤熱而痛;有言肝熱病者腹 痛身熱,有言腎虛者亦大腹小腹痛;有言厥陰之厥, 小腹腫脹,太陰厥逆,心痛引背;有言六氣司上下之 勝、之復等邪,各隨其所入之部分而痛,豈非諸邪各 有自經入而作痛,初無與寒相關者耶?《難經》云:「臍上 牢若痛,心內證也;臍下牢若痛,腎內證也;臍右牢若 痛,肺內證也;臍左牢若痛,肝內證也。」方論之未備者, 不獨此而已。至若厥心痛,五邪相乘者,亦不能推及 四臟,與之無異,豈五五二十五陽之相移,獨心而已 哉!更於五臟之疝,不干涉於睪丸,止在腹中痛者,猶 未明也。止知諸脈急者為疝,未知脈滑微有熱者,亦 病疝也。目河間嘗解急脈之意,急脈固是寒之象,然 寒脈當短小而遲,非急數而洪也。由緊脈主痛,急而 為痛甚,所以痛而脈有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凡 六氣為病,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 之而見也。欲知何氣之為病者,適其緊急相乘之脈 而可知也。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此論可謂 善推脈理病情者也。曰:諸邪之作,痛則聞命矣,然其 邪之博也,奈何以治,將亦有所守要約之方乎?曰:自 博而求約,何患約之無其道。不自博而從事於約,約 必失其道。失其道,寧無實實虛虛,誅伐無過之患乎。 然其道要在於審經脈氣血之虛實,辨六淫五邪之 有無,兼氣於是擇《至真要》諸治法中,併五鬱者之所 當施,而後選其經,分祛邪補正適所宜之藥。配君臣 佐使以為方。夫如是而約之。則猶約囊也。無不切中 其病矣。

腸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