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量其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此草去半已,使與中折之草拄為三隅,以一隅上齊脊之大椎,兩隅分而拄下,當其下俞之盡處,是肺俞也。

《瘧論》

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 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

此言邪從風府而客於脊背之間者,發作有早晏也。

「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中於背。邪即舍於背間。衛氣行至背。與所舍之邪相遇。故病作。

《舉痛論》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 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 痛止矣。

背俞之脈者,足太陽之脈也。太陽之脈循於背,而五臟六腑之俞,皆在太陽之經,故曰「背俞之脈。」臟腑之血氣,皆注於俞,故寒客之,則脈澀而血虛,血虛則痛矣。

《風論》

腎風之狀,脊痛不能正立。

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

《脈解篇》

《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強上引背」者,頭項強而引於肩背也。太陽之脈,上額交巔,從巔別下項,挾脊抵腰中。陽氣大而爭擾於上,故使其強上也。

《氣府論》

督脈所發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 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下兩旁之會陽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項後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三椎下節間,神道在五椎節間,靈臺在六椎節間,至陽在七椎節間,筋縮在八椎節間,脊中在十一椎節間,懸樞在十三椎節間,命門在十四椎間,陽關在十六椎間,腰俞在二十一椎間,長「強在脊骶端。會陽在陰。」尻骨兩旁。屬太陽膀胱經。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節。連項上三椎。共二十四節。或曰應二十四氣。

《標本病傳論》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 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發於脾,則身痛體重;二日而之胃,則脹;二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而之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馬蒔曰:「冬之人定在亥,謂土敗而水勝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絕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 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發於腎,則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之胃,則腹脹;三日而之肝,則兩脅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 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病先發於胃,故脹滿。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而之𦛗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五日而之脾,則身體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後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乃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邪中人也。方乘虛時,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此手足三陽之絡,皆循頸項而上於頭面。膺背兩脅者,復循頭項而下於胸脅肩背也。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諸急為寒,心為火臟,寒微則只薄心之界分,故心痛引背。大則為盛,微盛則逆於心下,而為心痹,引背行於上,則心精隨氣上湊於目而淚出也。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 肉不通。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

肺寒熱者,皮寒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氣,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瘜肉而氣不通,皆肺氣虛寒之所致。氣微盛於上,則為肺痹,引胸背,蓋氣從下而上也。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腎脈緩甚為折脊。

督脈屬腎貫脊,緩則督脈懈弛,故「脊折」也。

《經脈篇》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 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癇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