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太陽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蓋太陽之氣,生於膀胱水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則為痔。《經絡》沉以內薄,則為瘧;厥逆於下,則為癲為狂,顖項鼽目,腰背膕踹諸證,皆經絡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腎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絡膀胱。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當肩胛左右。實則脊 強,挾脊之有過者。

《經筋篇》

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於脊,其病下引兩脅痛,脊內 痛。

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 陽之筋合。

《骨度篇》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 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 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脊背之骨度也。項髮以下至背骨者,自項後之髮際,至背骨之大椎,計長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其奇分之九釐在下節計筭,故膂骨以上計有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節一釐,共計九寸八分七釐。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營氣篇》

營氣循脊下尻,又從三焦注膽出脅,又循脊入骶。

《癲狂篇》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脊痛者,寒氣乘於地中也。脊,背也。《易》曰:「艮其背」,艮為山,止而不動,乃坤土之高阜者。

《厥病篇》

厥心痛。與背相控。

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與背相控而痛,心與背相應也。

《五癃津液別篇》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 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陰陽不和」者,少陰與陽明之不和也。陰陽之氣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於骨外而下流於陰矣。液溢於外,則髓液皆減而下,是不能為高矣。下流過度,則骨虛而腰痛脛痠矣。

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肺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倪沖之曰:「肺屬天而華蓋於上,背為陽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於肩背。」

《背腧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岐伯曰: 「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 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 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 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焦椎》也。在脊背骨節之交,督脈之所循也。大杼,在第一椎端之兩旁,問五臟之腧,而先言大杼者,乃項後大骨之端,督脈循於脊骨之第一椎也。

《衛氣篇》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 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 本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

《玉板篇》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逆也。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逆於心絡也。

《五音五味篇》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

《寒熱病篇》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 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癰疽所發,在於皮肉筋骨之間,此言五臟各有五部,而一部之陰陽不和,即留滯而為癰矣。伏兔,腎之街也。腨者,脾之部也。背者,肺之俞也。五臟俞者,謂五椎之心俞也。項者,肝之俞也。《本經》曰:「癰疽之發,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癰疽者,乃五臟漸積之鬱毒,外應於血氣之不和。而為癰疽。故五部有此者死。

《漢張機金匱要略》

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