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致胃氣仍敗,則致嘔逆。如若不治,毒氣入內,則難生 矣。急服「乳香托裡散」,再服「五香連𧄍散」、蠟礬丸,外貼 金絲膏,內服忍冬酒,一日三服。

蓮子發

此疽發於右胛中,恐其毒氣奔入心,大要用藥散之, 敷圍藥點截住,不令攻心。如在中道,通背皆腫,不可 救也。消者可療。諸瘡痛痒,皆屬於心,以心生血而行 氣主痛。諸瘡皆有敷藥。就上下打大針三四針為妙。 用前「化毒消腫散」、《千金》內托散,多加黃芪護心散、蠟 礬丸,時刻不可缺。

上中下三搭手

此毒受在五臟六腑,毒熱憂怒氣壅,傷於肺經,結聚 成毒,此是惡證也。當用腦疽、發背、癰疽等藥治之,圍 藥亦然,時進忍冬酒、蠟礬丸。

上中下三發背

上發背受在《陶道經》,主傷於肺肝、心經,驚鬱結聚,怒 氣傷肝,壅出背毒,此乃惡毒證也。先用敗毒流氣飲, 次用護心托裡散,後用內托流氣飲治之。

中發背,受在《神堂靈道經》。正心毒,心血湧出,不能歸 肝,氣血壅在背中,損於肝經,此乃惡證,當用煎藥,治 宜敗毒流氣飲。

下發背,乃受脾肝經絡,凝滯於五臟,傷於三經,此是 三毒之證也。先用敗毒流氣飲,後用人參內托散,外 用圍藥敷之。

纏袋痰注

所謂「痰注」者何來?六氣七情所感,痰不能流行,結於 背胛,伏於經絡之間,而背為明堂,月深日久,結成囊 窠,內連於臟腑,外隔於皮毛。宜早治之。其形或圓或 歪,或如米袋,堅硬如石。外用圍藥,次服人參內托散 四五十劑,元氣充足,方可用下行劑,下大便痰積數 升而愈。

三串毒

此證生於背之上下,其形「雖一,而中間皮好,但內肉 潰爛,初起紅色,亦不大痛,日漸潰爛。此證之來,六氣 七情所感,嚴寒酷暑所遇,積毒於臟腑,或年老男婦 性度怡默,而亦患此者,想平居坐臥濕地而然也。」若 無外證得生。若飲食日減,泄瀉發熱,勢難生矣。治法 與發背諸癰同。

腎俞怒發脾癰

此證下腎俞雙發,因飲熱酒行房,怒氣傷肝受濕而 得也。陽發於外可治。痰發陰發,傷於腎膜,膿稀者為 虛,難治。若老少婦人性氣溫和,飲食謹節,又無六情 惱懷,而亦患此者,乃受地之濕氣,或暑月以冷水沐 浴而然。脾癰發於左膊之間,初發可用艾火灸之,急 服「追疔湯」,汗之即散。治法服藥同前蠟礬丸,甚宜服 之。

血潰流注疽

此證多生膏粱形重之人,有此疾者,好食煎炒、炙煿、 糖蜜之類。其疽大者如雞子形,猶如紫李,只腫不紅, 內串經絡之間,流注背節之內,遍身痠疼,百節疼痛。 用內托散加木瓜、白芍、連𧄍,再服乳香護心散、黃礬 丸,外用圍藥敷之,不可遲也。凡用藥以意消息,切勿 執方對證。

對臍毒一名衝疽

衝疽,生於腰腎之間,發於背骨,作瘡腫,又名「對臍」,又 名「歷腎」,主心,流入腎囊。三十日可刺。其膿赤白色者 不死,青黃紫色又兼讝語、見鬼者,發則內腎疼,變為 渴者,萬無一全。多服參芪內托散,加知母、黃蘗、麥冬, 以滋腎水。

《楊登父直指方》

發背

凡發熱。則謂之背發大瘡。若不發熱。皆癤也。其有陰 證。於五臟內發者。卻又沉晦無熱。

癰疽發背陰證,頭平向內,沉黯不痛,渾身及患處不 熱,宜服當歸酒,以排膿內補散加味不換金正氣散 為佐,兼以米餔、豬蹄臀肉為養。蕎麥麵能發起,可煮 食之。如更不起發,可用穿山甲頭切片,蘸酢炒焦生 人牙煅,各二錢半右為末,分兩貼,用辢桂、當歸、麻黃 煎酒調服,外取薑汁和麵,厚塗患處。

發背陰疽,內宜服仙方活命飲、祕方奪命散、仙傳化 毒湯、雞血散、狗寶丸、賽飛龍奪命丹,外用四虎散敷 之。

發腦、發鬢、發眉、發頤、發背,是為五發至險。其證皆令 人頭痛惡心,寒熱氣急拘攣,宜五香散、五香湯。 究其病源,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勞損。風則多痒, 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勞損則瘦弱。風、 氣、食三積易療,宜「二香散。」藥、毒、勞損,二者難醫。

《金劉完素六書》

強痛惡寒

風為病者。或為腰脊強痛。

風熱氣壅。筋滯脈拘。脊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