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夫傷寒之候。邪熱在表。必脊強身體拘急。太陽證脊 強脈浮無汗。

一陰一陽病發驚駭,背痛噫欠,名為風厥。蓋胃土肝 木,為木尅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 腎風脊痛,不能正立。

寒氣入經,稽留凝泣,氣不流通,心背相引而痛。 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背怯冷。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背瘡

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蠋散,大作劑料,下臟腑 一二十行,以䤵針於腫臖處亂刺血出,如此者三,甚 者百會、委中皆出血,後以陽起石散傅之。不可便服 內托散,內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熱 投熱,無乃太熱乎?如瘡少愈,或瘡口未合,瘡痂未斂, 風痒時作,可服內托散以辟風邪耳。

《李杲十書》

氣鬱作痛

《脈經》云: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 乘肺,使肺氣鬱甚也,當瀉風熱通氣,防風湯主之。 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 之。

發背

夫背疽初生。如黍米大。痒痛有異悮觸。破之即焮展。 四畔赤腫沉悶。牽引脅肋疼痛。數日之後。漸覺肌膚 壯熱。惡寒煩渴。腫暈。侵展。「漿汁出,積日不潰,抑之 則流血者,謂之發背疽」也。又有初生,其狀無頭,腫闊 三四寸,始覺注悶疼痛,因循數日,皮光微軟者,甚則 亦令人發熱惡寒,頭疼煩渴者,謂之發背癰也。此證 惟疽最重,其初生皆由滋味與厚衣,衣服厚煖則表 易招寒,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臟腑積熱則血脈不 流,而毒氣凝滯,邪氣伏留,熱搏於血,血聚則肉潰成 瘡,淺則為癤,實則為癰,深則為疽矣。亦有因服金石 發動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服金石藥而亦患此 疾者。蓋由上祖曾服餌者,其毒氣流傳子孫,此病初 生,認是疽,則宜速療之。若氣實之人,則服五香連𧄍 湯、漏蘆湯。若年紀未五十,少壯實者,可服五利大黃 湯、化毒丸,取通利臟腑一二行。瘡頭上。用追毒散之 類。貼溫熱膏劑。更腫湯、潰毒湯淋。「之。如此調治, 以待膿成已前,不可以諸藥救療,以安患人之心,慎 勿惱怒觸著,至膿成敗潰,宜服五香湯及內托裡散、 茯苓湯、當歸托裡散之類。渴不止者,服竹葉黃芪湯、 乳香散。勿為大熱,服大黃𥐚硝苦寒之藥。若因服利 藥而利不止,死矣。若瘡中惡肉未退,膿水不快者,即 用追蝕之藥,或鋌子絍之,上用鹿角散」,以酢熬為糊 貼之。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用「搜膿散」、翠霞散之類 絍之。若瘡毒未盡,慎勿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復必 再發。其間調理次第,臨時制宜,在將護忌慎耳。

《朱震亨心法》

冷痛

「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此痰之所為。善治痰者,不治痰 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痰也。宜吐下之。 脊骨胛眼痛,宜《蒼朮復》煎湯。

發背

背瘡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其痛多在瘡 之始作時也。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 者,此為虛,宜補。亦有穢氣所觸,宜和解;風寒逼者,宜 溫散。

虛勞瘦弱,榮衛否澀,患處重著如負石,不可用香燥 疏泄之藥,宜腎氣丸、托裡散。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發背

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氣既衰,藥毒偏盛,金石與肺 同類,肺通於腎,所以多成發背之疾。又有用𪔀為臛, 亦治發背。蓋𪔀之陽氣,皆聚於上胛,所以上胛可入 藥也。若毒發於陰,而又未可用附桂諸藥劑,外疼內 寒,宜五香湯。

患背瘡人,及諸毒已潰後,血去過多,津液少者,宜換 肌散毒。初發頭疼體痛,乍寒乍熱,恐挾外邪,宜香蘇 飲加川芎、白芷、防風、當歸、陳皮之類。

《樓英醫學綱目》

惡寒屬飲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 如冰,茯苓丸主之。」

疼痛屬肺

肩背痛,屬肺分野。《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腧在肩 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過為病,在外則 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運氣屬火

《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 勝,病肩背腧缺盆中痛。」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