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3 (1700-1725).djvu/1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宜溫胃飲。氣微虛者,宜藿香安胃散,此皆治標之法 也。

脾胃氣虛,及中年漸弱,而飲食減少,時見吞酸吐酸 者,惟宜溫補脾胃,以理中湯、溫胃飲、聖朮煎之類主 之,切不可用清涼消耗等藥。若虛在陰分,下焦不煖, 而水邪上泛為酸者,宜用理陰煎最妙。

丹溪曰:「治酸必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乃反佐之 法也。不知此實正治,非順性也。蓋其性熱,最能煖中 下二焦;其味辛苦,最能勝酸澀之味,謂之反佐,見之 過矣。」

用黃連為君,以治吐酸,乃丹溪之法也。觀其《治案》,有 一人酸塊自胸直上,咽喉甚惡,以黃連濃煎,冷候酸 塊欲上,與數點飲之即下。蓋味苦沉降,故酸得苦而 即下,此亦揚湯止沸之法耳。若年壯氣強,偶有所積, 及酒濕不行,而酸楚上泛者,或用此法,未必即傷胃 氣,而亦可墜引下行,即權宜用,亦無不可,然終非治 本之道也。若氣體略有虛弱。及內傷年衰之而患 吐酸者。必不可妄用芩連。再殘陽氣。雖暫得苦降之 力。而胃氣愈傷。則病必日甚。而無可為矣。

嘔吐清水,古法以二朮二陳湯或六君子湯,本皆正 治之法。然余嘗治水泛為飲者,覺自臍下上衝而吐 水不竭,以理陰煎治之,其妙如神。故此三方皆宜酌 用。

凡肌表暴受風寒,則多有為吞酸者。此其由息而入, 則臟氣通於鼻;由經而入,則臟俞係於背。故凡寒氣 一入,則胃中陽和之氣被抑不舒,所以滯濁隨見而 即刻見酸,此明係寒邪犯胃也。今以訛相傳者,皆云 「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何其謬也?夫 因鬱成熱者,必以漸久而成,或一日或二日,然後鬱 而為熱也。今凡受寒吞酸者。無不隨寒而酸。見在即 刻。豈即刻便成鬱熱耶。惟其非熱。所以卻之之法。亦 惟肌表宜溫煖。藥劑宜香燥。此自寒者熱之之正治。 而說者必欲執言為熱。故爾強解。所謂「道在邇而求 諸遠。」凡屬謬妄者。何非此類。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嘔吐治法》

「吐嘔之證,人以為胃虛,誰知由於腎虛。無論食入即 出,是腎之衰。凡有吐證,無非腎虛之故。故治吐不治 腎,未窺見病之根也。」方用人參三錢白朮薏仁芡實 各五錢砂仁三粒吳茱萸五分水煎服。此方似平治 脾胃之藥,不知皆治腎之法。方中除人參救胃之外, 其餘藥品俱入腎經,而不止留在脾也。腎火生脾,脾 土始能生胃。胃氣一轉。吐嘔始平。此治胃而用治腎 之藥。人知之乎。

更有大吐之證,舌如芒刺,雙目紅腫,人以為熱也,不 知此乃腎水乾槁,火不能藏,水不能潤,食入即出耳。 法當用六味地黃湯一料煎服,恣其吞飲,則餘火下 息而飲食可入。蓋胃為腎之關,胃中之火必得腎中 之水以潤之,腎水耗,不能上潤脾胃,則胃火沸騰,湧 而上出,以致雙目紅腫,舌如芒刺也。但此證時躁時 「靜,一時而欲飲水,及至水到又不欲飲,即強飲之,又 不十分寬快,此乃上假熱而下真寒也。」理宜六味湯 內加附子、肉桂,煎冷與飲,始合病源。而今止用六味 地黃湯者何?蓋腎雖寒而胃正熱,溫腎之藥,必經過 胃經,熱性發作,腎不及救,而胃反助其邪火之焰,則 病熱轉添,不若竟用六味地黃湯,使其直趨腎宮。雖 經過胃中。不致相犯。假道滅虢。不平胃而胃自平矣。 此亦逆治之法也。

「大吐之人,治之不可緩也。法當用人參五錢,茯苓、白 朮各三錢,甘草三分,陳皮一錢,豆蔻仁三粒,水煎服。」 此方純用健胃補脾之劑,而人不知其中奧妙也。大 吐之後,津液已乾,如何又用健脾補胃以重燥之,得 毋傷之太甚耶?不知脾胃之氣健,而後津液能生,苟 以潤藥補之,則脾胃惡濕,反足傷其真氣,所以不用 潤劑。而反用燥藥也。他臟腑惡燥。惟脾胃臟腑反惡 濕而喜燥。以人參白朮投之。正投其所好。又安有燥 烈之虞哉。

大吐,有寒邪直入腎宮,將脾胃之水挾之盡出,手足 厥逆,少腹痛不可忍,以火熱之物熨之少快,否則寒 冷欲死。方用附子一箇,白朮四兩,肉桂一錢,乾薑三 錢,人參三兩救之。下喉便覺吐定,再進則安然如故。 蓋腎水養人,何能剋心以殺人?惟陰寒邪氣,直入腎 宮,則腎火逃避,而諸邪挾眾逆犯心君不寧矣。所以 必用附子肉桂乾薑一派辛辢大熱之物。而又必多 用人參以定變。使諸藥遍列分布。無非春溫之氣。自 然寒邪散而吐止。此方之所以霸而奇也。

大吐之證,明是虛寒,亦有用參、至數兩者。然而吐不 可一類同觀,其勢不急,不妨少用,可以徐加。倘寒未 深而吐不甚,亦以參、數兩加之,恐增飽滿之證矣。 大吐之證,虛寒居多,然亦有熱而吐者,不可不講。熱 吐者,必隨痰而出,不若寒吐之純是清水也。熱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