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3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證而治之。可服消風去熱,導濕化痰,如《通聖》加半夏 導氣之劑,豈不妙哉!如新暴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 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可服加減連𧄍飲子、 除濕丹、無憂散。亦有酒痰者,解毒三聖丸主之。五者, 食痰可用漢防己丸,丹砂選而用之。若依法服之,決 有神效。

吐法

痰在胸膈之上,大滿大實,非吐安能得出?仲景曰:「大 法春宜吐。」蓋春時陽氣在上,人氣與邪氣亦在上,故 宜吐也。涌吐之藥,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 則傷人。然則四時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時也,但仲 景言其大法耳。今人不得此法,遂廢而不行。試以名 方所記者略數之。如仲景《傷寒論》中以蔥白豆豉湯 吐頭痛,梔子厚朴湯吐懊憹,瓜蔕散吐傷寒六七日, 因下後腹滿無汗而喘者,《本事方》稀涎散吐膈實中 滿,痰嗽失音、牙關緊閉,如喪神守,《萬全方》以鬱金散 吐頭痛眩運、頭風惡心。《普濟方》以追風散吐口噤不 開、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總錄方》以常山吐瘧。 《孫尚方》以三聖散吐狂。《神驗方》吐舌不正。《內經》曰:「高 者越之。」王冰曰:上盛不已,奪而吐之。仲景曰:宿食在 上脘者,當吐之。又如宿飲酒積在上脘者,亦當吐之。 又曰:病人手足厥冷,兩手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 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當吐之。予今 用吐法,皆是仲景方中瓜蔕散吐傷寒頭痛。用蔥白 豆豉湯以吐雜病頭痛。或單瓜蔕散,名獨聖,加茶末 少許,以吐痰飲,加全蠍,稍以吐兩脅肋刺痛,濯濯有 聲者,《內經》所謂「濕在上者,以苦吐之」,其是之謂歟。今 人亦有用吐者,然或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出而 不能止。豈知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 縱卷舒。近有醫工吐一婦人,半月不止,涎至數斗,命 懸須臾,倉惶失計,求予解之。予煎麝香湯下咽立止。 或問麝香何以止吐,予謂之曰:瓜苗聞麝即死,今吐 藥瓜蔕,所以立解也。如藜蘆吐不止者,解以蔥白湯; 石藥吐不止者,解以甘草貫眾湯;惟草木吐者,解以 麝香。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蔕、茶葉、梔 子、黃連、苦參、大黃;辛苦而寒者,有鬱金、常山、藜蘆甘 苦而寒,有地黃汁。苦而溫者,有木香、遠志、厚朴辛苦 而溫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溫者,有穀精草、蔥根鬚辛 而寒者,有輕粉;辛甘而溫者,有烏頭、附子尖酸而寒 者,有晉礬、綠礬、虀汁。酸而平者,有銅綠。甘酸而平者, 有赤小豆。酸而溫者,有飯漿。酸辛而寒者,有膽礬。酸 而寒者,有白米飯;辛酸而溫者;有皂角,甚鹹而寒者; 有食鹽、青鹽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者,有參蘆, 甘辛而熱者;有蠍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 蔕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頭尖有毒,外二十六味 皆吐藥之無毒者,各對證擇而用之。此法宜先少服, 不涌,漸次加之。余之撩痰者,以釵股雞翎探引不出, 以虀汁投之,投之不出,再探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 吐至昏眩頭痛者,飲以冰水立解。如無冰水,新汲水 亦可飲。壯者一吐而安,弱者可三四次吐之,庶無損 也。有吐之次日頓快者,有轉甚者,蓋吐之傷而未平 也。俟數日,再當涌之。如覺渴者,新水瓜梨及涼物皆 不禁,惟禁食飽厚饌乾脯難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 沖和。陰道必強。大禁房勞。大憂大怒。謹守禁忌。不信 浮言。真知病證。決可吐者。然後吐之。庶萬全也。

《朱震亨心法》

痰病

脈浮當吐。久得脈濇。卒難開也。必費調理。大凡治痰。 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多。

「濕痰用蒼朮、白朮;熱痰用青黛、黃連、黃芩;食痰用神 麴、麥芽、山樝;風痰用南星;老痰用海石、半夏、䒷蔞、香 附、五倍子,作丸服。」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能去。 風痰多見奇證,濕痰多見倦怠軟弱,若氣實痰熱結 在上者,吐難得出。痰清者屬寒,二陳湯之類,膠固稠 濁者,必用吐。熱痰挾風,外證為多,熱者,清之,食積者, 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氣藥送下。痰因火盛逆上 者。以攻火為先。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

內傷挾痰,必用參、芪、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加 半夏,虛甚加竹瀝,中氣不足,加參、朮。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脾虛者宜補脾氣,清 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 起。

中焦有痰與食積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 便攻。若攻之盡。則虛矣。

痰成塊,或吐咯不出,兼氣鬱者,氣濕痰熱者,皆難治。 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法 中就有發散之義焉。

假如癇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舍,舍空則痰生也。血 氣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歸焉。

血傷必用薑汁傳送。黃芩治熱痰,假其下火也。竹瀝 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