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5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蘿蔔汁滴入鼻亦可。又茅花、白芍藥、對半尤穩。

溺血

溺血屬熱,用炒山梔水煎服,或小薊、琥珀。血虛,四物 加牛膝膏,實者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加山梔。 痛者為淋,不痛者為溺血。溺血先與生料五苓散加 四物湯。若服不效,其人素病於色者,此屬虛,宜五苓 散和膠艾湯吞鹿茸丸,或辰砂香散,或四物加生地 黃、牛膝,或四物加黃連、棕灰,又六味地黃丸為要藥。 莖中痛用甘草梢,血藥中少佐地榆、陳皮、白芷、棕灰。 劫劑用《瑞竹堂》蒲黃散,或單用蒲黃,或煎蔥湯調鬱 金末服。又文蛤粉入煎劑妙。

大抵小便出血則小腸氣祕,氣祕則小便難。痛者為 淋,不痛者為溺血。並以油頭髮燒灰存性為末,新汲 水調下,妙。或煎車前草葉,調車前子末二錢服。

下血

下血其法不可純用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 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 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有熱,四物 加炒山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去大腸濕熱也。屬虛 者,當溫散四物加炮乾薑、升麻,或用白芷五倍子丸。 胃清血,非藍實不除。

下血當別其色。色鮮紅為熱。以連蒲散。若內蘊熱毒。 毒氣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啖糟藏炙引血入 大腸,故下血鮮紅,宜黃連丸,或一味黃連煎。若大下 不止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少許,生 薑搗取汁,和米飲服。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 生薑同搗汁尤好。毒暑入腸胃下血者,亦宜一味黃 連,入槐花煎服。血色瘀者為寒,逐氣走冷,寒入客腸 胃,故下瘀血,宜理中湯溫散。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 濕毒,並宜胃風散,加枳殼、荊芥、槐花。妭撲內損惡血 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 酒調下。《內經》云:「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用枳殼一味 服。又方:用黃連、枳殼各二兩,槐花八兩同炒,去槐花 不用,止以二味煎服,立效,以解絡脈之結也。

腸風臟毒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 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若兼 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 生冷停寒酒。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 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 挾冷下血濁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為 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 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 解散腸胃風邪,熱則用敗毒散,冷者與《不換金》正氣 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而治之。蓋芎歸湯乃調 血之上品,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 根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傷則大腸下 血,大抵以胃藥收功,以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枳殼 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 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 見。《三因方》。五痔腸風臟毒。辨之甚詳。二證皆以四物 湯加刺蝟皮。

《平治會萃》

下血

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 風傷肝,肝生血,故有濕傷血,宜行濕消熱可也。 《內經》謂:「身熱即死,寒則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證 詳之則可。今豈無身熱生寒而死者。

脈沉小流連或微者,易治;脈浮大洪數者,難愈。宜滑 不宜弦。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內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 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於 肝。脾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 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 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 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濇,充 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 為血也。生化旺則經絡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 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 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勝,血弱則形衰,神靜則 陰生,形役則陽充,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 陰血者,何哉?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 內,而無陰以羈束之,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 而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充,陰 易乏矣。《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陽道常饒,陰道常 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 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 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 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稍血熱則膀胱癃閉;溺血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