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風人,津液少而祕者,宜以藥而滑之,用胡麻、麻仁、
阿膠等是也。如妄以峻利藥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 雖暫通而即祕矣,必更生他病。昔王少府患此疾,有 人以藥利之者累矣。後為肺痿咯膿血。卒至不通 而死。
小便不禁
小便不禁者,屬熱屬虛。熱者,五苓散加解毒。虛者,五 苓加四物。
小便不禁。有虛熱虛寒之分。內虛寒自汗者。祕元丹、 《三因》韭子丸。
內虛濕熱者,六味丸或八味丸加杜仲、骨脂、五味。老 人宜八味丸減澤瀉為妙。
因看盧家《醫鏡》,見此一藥味數分兩同,惟丹砂用伏 火者,及治病有差。所治者,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 魘夢不已不同耳。見其不同,審而詳之,乃得此治法 不差,且泛論之。經言: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淋溲。《難經》 云:「小腸為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色赤,皆出心與小 腸,南方赤色顯於外也。經言:「下焦如瀆」者,正謂大小 便也。大便為陰,為有形氣化,乃下焦之下者也。謂腎 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子行父道,為腎臟病。小便為 陽,為無形氣化,乃下焦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 亦是子行父道,為腑病。凡諸無形氣化者,皆腑病所 主;諸有形氣化者,皆臟病所主。此二證俱在下焦則 同,但有形無形,及在腑在臟有殊,俱「是丹田衰敗。不 言心火者,以其相火代行君之政令故也。細分之,則 膀胱壬水勝丙火,小腸者不傳入陰,故為泄血。泄血 利不禁,為有形質病。且不傳陰,則陰不病。何為有形 病?」此為陰之體也,為腑之用也。天地陰陽,互為體用, 以斯可見,是明五臟為六腑所用,六腑為五臟所用 明矣。是有形皆為傳陰。大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禁為 遺溺。此不傳陰,是丹田胞絡受寒,為壬所尅。大抵諸 腑皆乘有形,有形病者皆在腑,責其所乘皆在臟也。 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 焦,補諸無形,同在胞絡耳,以其胞與腎相對,有渠相 通故也。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經》曰:「腎 肝同歸一治。」又曰:「少陽主骨,所生病溲便難;膀胱主 筋,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湯下;大便不禁, 米飲下。」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氣虛,用參芪、 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參、芪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 先服後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 後吐。」已上皆用探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 附探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承載其水 也。有實熱者當利之,砂糖湯調牽牛末二三分,或山 梔之類。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 腎主水,膀胱為之腑,水瀦於膀胱而泄於小腸,實相 通也。然小腸獨應於心者,何哉?蓋陰不可以無陽,水 不可以無火,水火既濟,上下相交,此榮衛所以流行, 而水竇開闔所以不失其司耳。惟夫心腎不交,陰陽 不調,故內外關格而水道澀,傳送失度而水道滑,熱 則不通,冷則不禁。其熱盛者,小便閉而絕無,其熱微 者,小便難而僅有。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故不能 制水。水挾熱而行澀,是以數起而溺有餘瀝。腎與膀 胱俱冷,內氣不充,故胞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 遇夜陰盛愈多矣。小便澀滑,又當調適其氣。
《明虞摶醫學正傳》
《祕結論》
《內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夫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 津液竭而大便燥結。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 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 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 常,漸成結燥之證。是故有風燥,有熱燥,有陽結,有陰 結,有氣滯結,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脫 血,津液暴竭。種種不同,固難一例而推焉。《經》云:「腎惡 燥,急食辛以潤之,以苦泄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 之。大法治燥者,潤之以大黃、當歸、桃仁、麻子仁、㮋李 仁之類。風燥者加以防風、羌活、秦艽、皂莢之類,丸以 煉蜜,取其潤燥,以助傳導之勢,故結散而疏通矣。仍 多服補血生津之劑,助其真陰,固其根本,庶無再結 之患。切勿以巴豆、牽牛等峻劑攻下,雖暫得通快,必 致再結愈甚,反釀成病根膠固,卒難調治。或有血虛 脈大如蔥管,發熱而大便結燥者,甚不可發汗,汗之 則重亡津液,閉結而死,此醫殺之耳。《活人書》有脾約 證,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 便數而大便難。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使腸潤結 化津流入胃而愈。
小便赤澀
汗多而小便赤澀,暑月多有此證。盛暑所飲既多,小 便反澀少而赤,緣上停為飲,外發於汗,津道不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