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5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下血

自外感得者,曰腸風,隨感隨見,所以色鮮,多在糞前, 自大腸氣分來也。自內傷得者,曰臟毒,積久乃來,所 以色黯,多在糞後,自小腸血分來也。又有不拘糞前 糞後來者,氣血俱病也。皆因七情六淫,飲食不節,起 居不時,或坐臥濕地,或醉飽行房,或飲冷停寒,或酒 麪積熱,以致滎血失道,滲入大腸。《經》曰:「結陰便血,一」 陰結一升,二陰結二升,三陰結三升。蓋邪干五臟,則 三陰脈絡不和而結聚,血因停留,溢則滲入大腸,而 非陰寒之謂也。《針經》云:「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 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血。」

風者,色青,或純下清血。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 芥。虛者,不換金正氣散。久虛者,胃風湯、古樗參散、苦 參丸、結陰丹。」

熱者鮮紅,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分,水煎服。 酒蒸黃連丸、香連丸、蒼地丸、龜蘗丸。挾風者,臟頭丸。 暑月感熱,香薷散。熱甚則黑者,解毒湯合四物湯加 大黃。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

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湯,加葛根、升麻、益智、神麴、 當歸、地榆、薑棗煎服。

毒者,病邪蘊久。色濁後重疼墜。「四物湯加木香、檳榔。 或四味香連丸。」

濕者,「直來不痛。白蘗丸。濕兼熱者。古連殼丸。」

原因傷風犯胃,飱泄久而濕毒成痞,注於大腸,傳於 少陰,名曰「腸癖。」詳痢門。

內傷飲食,腹必脹滿,糟粕與血同來,平胃散加槐角、 枳殼、當歸、烏梅、甘草,或通元二八丹。虛者,六君子湯 加芎、歸、神麴,或六神丸。

內傷勞傷,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脫肛者,榆砂湯。 內傷中氣虛弱者,四君子湯,或單人參湯加炒乾薑 少許,古卷柏散、古烏荊丸、剪紅丸。陽虛甚者,礬附丹。 內傷陰虛血弱者,四物湯加乾薑,龜蘗丸、活龜丸、腎 氣丸。

內傷脈絡下血者,古連殼丸;虛者,十全大補湯主之。 內傷,憂思怔忡,少寢有汗者,歸脾湯。或寒熱脅痛,小 腹悶墜拘急者,逍遙散、六君子湯,俱加柴胡、山梔,或 木香少許。

已上糞前俱加吳萸。糞後俱加黃連二味。須用熱湯 同浸拌濕。再頓滾湯半日久。令藥氣相和方妙。各揀 出。若生則偏寒偏熱。

初起宜和血袪風濕,「當歸和血散,或涼血地黃湯。實 者,槐角丸、黃連阿膠丸。虛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離 丸。」

「通用四物湯。」袪風加柏葉、防風、荊芥、秦艽、槐花、蝟皮、 黃芩、地榆、枳殼、甘草;久者加升麻、柴胡提之。解毒加 槐花、柏葉、荊芥、枳殼、芩、連。近血加檳榔、枳實、槐花、條 芩。瀉大腸火,遠血加木通、吳萸、炒黃連。瀉小腸火熱 者加山梔、槐花、黃連。大下不止,加血見愁少許,薑汁 和服。虛者加炒乾薑;濕熱加蒼朮、秦艽、黃芩、芍藥;挾 氣加香附、枳殼,或單香附丸。又古芎歸湯加枳殼,血 熱加茯苓、槐花,冷加茯苓、木香。凡大小便血,切不可 純用涼藥,宜辛味為佐,兼升舉及酒炒藥。

氣虛補中益氣湯參苓曰:「朮散益氣生精。蓋氣皆生 於穀氣,胃氣一復,血自循經。」

下血久者,止澀,用香梅丸、「腸風黑散。」單方糞前酸石 榴皮炙為末,茄子枝煎湯下。糞後,艾葉為末,生薑汁 下。或乾柿燒灰為末,米飲下亦好。

腸風臟毒

腸風臟毒,血自腸臟中來,少血多氣,肛門旁生孔竅, 射如血線。夫肛門既脫,腐血浸淫,化為蟲蠧,蝕傷腸 口,滴血淋瀝。當以蕪荑、艾葉、苦楝根等化蟲,或燒鰻 鯬骨熏之,內服黑玉丹。

《王綸明醫雜著》

《血病論》

凡酒色過度,損傷脾腎真陰,欬嗽吐痰、衄血、吐血、欬 血、咯血等證,誤服參、芪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服之 過多,則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 前項病證,乃陰血虛而陽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藥以 生血降火。世人不識,往往服參、芪以為補,予見服此 而死者多矣。

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況節慾者少,過慾者 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勞瘵、欬嗽、 咯血、吐血等證作矣。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 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故丹溪先生發明 「補陰之說,謂專補左尺腎水也。古方滋補藥,皆兼補 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虛,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補,依 舊火勝於水,只補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右 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補火。但世之 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無二三。且 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然慾正熾,妄用太過,至於 中年,慾心雖減,以少年斲喪既多,焉得復實?及至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