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5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通拒格之寒也。用八「味湯者,亦復如是。倘一服寒涼, 頃刻立死,慎之哉!」曰:「真假之說,至矣精矣!吾何以辨 其為假而識之耶?又何以識其為傷寒與腎虛而辨 之耶?」曰:「此未可以易言也。將欲望而知之,是但可以 神遇,而不可以目遇也。將欲聞而知之,是可以氣聽, 而不可以心符也。將欲問而知之,可以意會,而不可 以言」傳也。將欲切而知之,得之心,而應之手巧,則在 其人父,不能傳之子也。若必欲言之,姑妄言乎。余辨 之舌耳。凡有實熱者,舌胎必燥而焦,甚則黑;「假熱者, 舌雖有白胎而必滑,口雖渴而不能飲水,飲水不過 一二口,甚者少頃亦吐出。面雖赤而色必嬌嫩,身作 躁,而欲坐臥於泥水中,此為辨也。」傷寒者,「寒從下受 之,女人多有此證,大小便閉,一劑即愈,此暴病也。陰 虛者,大小便俱利,吐痰必多,此陰虛火衰之極,不能 以一二藥愈,男女俱有之,縱使引得火歸,又須以參 芪補陽兼補陰,歲月調理,倘不節慾,終亦必亡而已。」 余所傳如此,此不過糟粕耳。所望於吾子者,得意而 忘言,斯得之矣。凡治血證,前後調理,須按三經用藥。 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歸脾湯一方,三經之方也。遠 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補心以生脾土;參、芪、甘 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者,香先入脾,總欲使血歸於 脾,故曰「歸脾。」其有鬱怒傷脾,思慮傷脾者,尤宜。火旺 者,加山梔、丹皮,火衰者,加丹皮、肉桂。又有八味丸,以 培先天之根。治無餘法矣。

客問曰:「吐血衄血,同是上炎之火,一出於口,一出於 鼻,何也?」曰:「《東垣》云:『衄血出於肺,從鼻中出也。嘔血出 於胃,吐出成椀成盆也。咯唾血者,出於腎,血如紅縷 在痰中,唾中欬咯而出也。痰涎血者,出於脾,涎唾中 有少血,散漫而出也。《東垣》論雖如此,然肺不特衄血, 亦能欬血唾血;胃不特嘔血,肝亦嘔血。蓋肺主氣,肝』」 藏血,肝血不藏,亂氣自兩脅中逆而出之。然總之,是 腎水隨相火炎上之血也。腎主水,水化液為痰、為唾、 為血。腎脈上入肺,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 心,注胸中,故病則俱病也。但衄血出於經,衄行清道, 吐血出於胃,吐行濁道,喉與咽二管不同也。蓋經者 走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氣「急,故隨經直犯 清道,而出於鼻。其不出於鼻者,則為欬咯,從肺竅而 出於咽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胃氣 虛不能攝血,故令人嘔吐,從喉而出於口也。」曰:「今人 一見吐衄,便以犀角地黃為必用之藥,然耶否耶?」曰: 犀角地黃,迺是衄血之的方,若陰虛火動,吐血與欬 咯者,可以借用成功。若陽虛勞力,及脾胃虛者,俱不 宜。蓋犀水獸也,焚犀可以分水,可以通天,鼻衄之血, 從任督而至巔頂,入鼻中,惟犀角能下入腎水,由腎 脈而上引地黃滋陰之品,故為對證。今方書中所載 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曰:犀角升麻,氣味形性,迥 不相同,何以代之?曰:此又有說焉。蓋緣任衝二脈,附 陽明胃經之脈,亦入鼻中。火鬱於陽明而不得泄,因 成衄者,故升麻可代。升麻,陽明藥也,非陽明經衄者, 不可代衄。亦有陰虛火衰者,其血必點滴不成流,須 用益火之劑,不可概用犀角。有傷寒病五六日,但頭 汗出,身無汗,際頸而還,小便自利,渴飲水漿,此瘀血 證也,宜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看上下 虛實,用犀角地黃湯治上,桃仁承氣湯治中,抵當湯 丸治下也。

陽統乎陰,天包乎地,血隨乎氣。故聖人作《易》,於乾則 曰:「大哉乾元,乃統天」,於坤則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 古人善體《易》義,治血必先理氣,血脫益氣,故有補血 不用四物湯之論。如血虛發熱,立補血湯一方,以黃 芪一兩為君,當歸四錢為臣,氣藥多而血藥少,使陽 生陰長。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以獨參湯一兩頓煎 服,純用氣藥。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 所當急固。使無形生出有形。蓋陰陽之妙原根於無 也。

有怒氣傷肝而成吐衄者,其人必脣青、面青、脈弦,須 用柴胡梔子清肝散。有鬱氣傷脾者,須用歸脾湯加 丹皮、山梔,推而廣之。世人因鬱而致血病者多,凡鬱 皆肝病也。木中有火,鬱甚則火不得舒,血不能藏而 妄行。但「鬱」之一字,不但怒為鬱,憂為鬱,怒與憂固其 一也。若其人素有陰虛火證,外為風寒暑濕所感,皮 毛閉塞,即為鬱。鬱則火不得泄,血隨火而妄行,鬱於 經絡,則從鼻而出,鬱於胃脘,則從吐而出。凡係鬱者, 其脈必濇,其人必惡風惡寒,不知者便以為虛而溫 補之,誤矣。須視其面色必滯,必喜嘔,或口苦,或口酸, 審有如是證,必當舒散其鬱為主,木鬱則達之,火鬱 則發之是也。其方惟逍遙散為的藥,外加丹皮茱連 隨手而應。血止後若不用六味地黃以滋其陰,翌日 必發。余於《五鬱論》中言之詳矣。

有飲酒過多,傷胃而吐,血從吐後出者,以葛花解酲 湯加丹皮,倍黃連,使之上下分消,酒病愈,血亦愈矣。 有過啖炙煿辛熱等物而得者,上焦壅熱,胸腹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