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瘧疾有風、暑、食、痰、老瘧、瘧母。大法,風暑當發汗,夏月 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故也。惡飲食者,必 自飲食上得之。

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者,要無汗,養正 氣為主,帶散。

「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三日 一發者,受病一年;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 瘧病感虛者,須以人參、白朮一二貼托住其氣,不使 下陷,後使他藥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主痰,外以汗 解散,二陳湯加柴胡、黃芩、常山、草果煎服。

久瘧不得汗者,二陳湯加檳榔,倍蒼朮、白朮。一方加 柴胡、葛根、川芎。一補一發,不可直截。

老瘧病此係風暑干於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 方宜川芎撫芎紅花當歸炒蘗蒼朮白朮甘草白芷 露一宿,次早服。

治瘧一日間一日發者,補藥帶表藥,後以「截瘧丹」截 之。若在陰分者,用藥掣起陽分,方可截。即前藥之屬。

程充云:「按瘧在陰分,須掣起陽分者,即《格致論》中云:『臟傳出至腑,亂而失期也』。」 又當因其汗之多寡,而為補養升發之術。下陷,謂陽氣下陷入陰,血中無汗,要有汗,多用蒼朮、乾葛、升麻、柴胡、川芎之屬。此丹溪治瘧之微旨,學者所當知也。

世用砒霜等毒,不可輕用,俗謂脾寒,此因名而迷其 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亦未必全是寒,況其他乎? 其在陽分者易治,陰分者難治。瘧母必用毒藥消之, 行氣消堅為主。東垣謂寒瘧屬太陽,熱瘧屬陽明,風 瘧屬少陽,在三陰經則不分,總曰溫瘧。此言誠是,但 《三陰經》說不明,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寅申 「巳亥日者,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 瘧脈多弦,但熱則弦而帶數,寒則弦而帶遲。亦有病 久而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然而必於虛微之 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也。

瘧,又名痁疾者,其證不一。《素問》又有五臟瘧、六腑瘧, 詳矣。初得病勢正熾,一、二發間,未宜遽截,不問寒熱 多少,宜用清脾飲,或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半錢, 或平胃加草果半錢,柴胡半錢;又或養胃湯加川芎、 草果各半錢。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 後寒仍多者,養胃湯加附子、桂枝各半錢。獨寒尤宜, 不效則七棗湯。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 草果半錢。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渴甚者,則以五苓 散入辰砂少許。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湯。熱雖劇不 甚渴者,本方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枝湯,候可截則 截之。

瘧母久不愈者,宜四獸飲,間服山甲湯。

《痎瘧論》

《內經》謂「夏傷於暑,秋傷於風,必有痎瘧。」痎瘧、老瘧也。 以其隔兩日一作,纏緜不休,故有是名。前賢具有治 法,然皆峻劑,有非稟受性弱與居養太厚者所宜用 也。惟許學士方有用參芪等補劑,而又不曾深論,後 學難於推測。因見近年以來,五十歲以下之人,多是 怯弱者,況嗜慾縱恣,十倍於前,以弱質而得深病,最 難為藥。始悟常山、烏梅、砒丹等為劫痰之劑,若悮用 之,輕病為重,重病必死。何者?「夫二日一作,陰受病也。 作於子午卯酉日,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厥陰 瘧也;作於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瘧得於暑,當以汗 解,或涼臺水閣,陰木冷地,他人揮扇,泉水澡浴,汗不 得泄,鬱而成痰。其初感也,胃氣尚強,全不自覺。至於 再感,懵然無知,又復恣意飲食,過分勞動,竭力房事, 胃氣大傷,其病乃作,深根固蔕,宜其難愈。病者欲速 愈,甘心峻劑;醫者欲急利,遽便妄投。殊不知感風感 暑,皆外邪也,當以汗解,所感既深,決非微汗可除。亦 有胃氣少回,已自得汗,不守禁忌,又復觸冒,舊邪未 去,新邪又感,展轉沉滯,其病愈深。況來求治者,率皆 輕試速效劫病之藥,胃氣重傷,吾知其難免於禍矣。 由是甘為遲鈍,範我馳驅。必先以參、朮、陳皮、芍藥等 補劑,輔以本經之藥,佐其取汗。若得汗而體虛,又須 重用補劑以助之。俟汗出通身,下過委中,方是佳兆。 仍教以淡飲食,省出入,避風就溫,遠去帷幕,謹密調 養,無有不安。若感病極深,雖有大汗,所感之邪,必自 臟傳出至腑,其發也必亂而失期,亦豈是佳兆?故治 此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非有他也,以汗之難易為 優劣也。或曰:「古方用砒丹、烏梅、常山,得效者不為少, 子以為不可用乎?」予曰:「腑受病者淺,一日一作間,一 日一作者,是胃氣尚強,猶可與也。彼三日」一作者。病 已在臟矣。在臟者難治。以其外感猶可治也。而可用 劫藥以求速效乎。憲僉詹公病案可據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2}}}

瘧證不一,其名亦殊。初得之病勢正熾,一二發間,未 宜遽截,不問寒熱多少,且用清脾飲、草果飲,或二陳 湯加草果半錢,或生料平胃散加草果半錢,前胡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