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肺脆,肝脆。脾脆。腎脆。則俱善 病消渴易傷。

五臟主藏精者也。脆弱則津液微薄,故成消癉。

《師傳篇》

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便者,更人之逆也。熱者更之寒,寒者更之熱耳。

《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

消癉者,三消之證。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腎主下消。滑則陽氣盛而有熱,盛於上則善渴。

肺脈微小為消癉。

肺主精,水之生原也。

肝脈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

小者血氣皆少,少則木火盛也。

脾脈微小為消癉。

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也。

腎脈微小為消癉。

精血不足也。

《五味篇》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 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 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 故舌本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 血矣。」

「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者,鹹性之上涌也,注於脈,則走於血氣矣。血者,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鹹乃寒水之味,故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燥結,而胃中之汁以滋之,胃中汁竭,則咽路焦枯,故舌本乾而善渴。

《漢張機金匱要略》

《消渴病脈證治》

《消渴篇》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饑 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不肯止。」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 勞則榮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穀而 大堅。一作緊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 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 之。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 主之。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䒷蔞瞿麥丸主之。 《血痹篇》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 者,裏虛也。」

《肺痿篇》曰:熱在上焦者,因欬而為肺痿。肺痿之病,從 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 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肺痿。吐涎沫而不欬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 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 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痰飲篇》曰:「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 脈沉者,有留飲。」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 之。

《水氣篇》曰:「太陽病,脈浮而緊,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 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然病此者,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不可發汗。」

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而小便不利,故令病 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朮湯主 之。

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 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 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 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 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疸篇》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 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驚悸篇》曰:「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 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嘔吐篇》曰:「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 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 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