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緊頭痛。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者,必清膿血,以有 熱故也。

《晉王叔和脈訣》

《脈忌》

脾脈歌曰:「脾脈實兼浮。消中脾胃虛。口乾饒飲水。多 食亦肌虛。」

《雜病歌》曰:「消渴脈數大者活,虛小病深厄難脫。」

《唐孫思邈千金方》

《論證》

「『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大寒凝海,而酒不凍, 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鹽鹹,此味酒客躭嗜, 不離其口,三觴之後,制不由己,飲噉無度,咀嚼鮓醬, 不擇酸鹹,積年長夜,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 乾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治之愈否,屬在 病者。若能如方節慎,旬月可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 方書醫藥,實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 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麪。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 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又 曰:「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思慮有大癰,何者?消渴 之人,必於大骨節間,發癰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癰 也,當預備癰藥以防之。有人病渴利」,始發於春,一經 夏服䒷蔞豉汁得其力,渴漸瘥,然小便猶數甚,晝夜 二十餘行,常至三四升,極瘥不減二升也。轉久便止, 漸食肥膩,日就羸瘦,咽哽脣口焦燥,呼吸少氣,不得 多語,心煩熱,兩腳酸,食乃兼倍於常,而不為氣力者, 當知此病皆虛熱之所致。治法可長服䒷蔞汁以除 熱,牛乳杏酪善於補,此法最有益。

夫內消之為病,當由熱中所致,小便多於所飲,令人 虛極短氣。夫內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 正觀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既久,忽房 道強盛,經月餘漸患渴,經數日大利,日夜百行以來, 百方治之,漸以增劇,四體羸惙,不能起止,精神恍惚, 口舌焦乾而卒。此病雖稀,甚可畏也。利時,六脈沉細 微弱。服枸杞湯即效。但不能常愈。服鈆丹散亦即減。 其間將服除熱宣丸。

強中之病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後, 即作癰疽,皆由石熱。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薺苨湯,制 腎中石熱也。又宜服白鴨通湯。

凡人生放恣者眾,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慾,極 意房中,稍至年長,腎氣虛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懼不 能房,多服石散,真氣既盡,石氣孤立,惟有虛耗,脣口 乾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黃,大便乾實,或渴而且利, 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化 小便,此皆由房室不節之所致也。」凡平人夏月喜渴 者,由心王也。心王便汗,汗則腎中虛燥,故渴而小便 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數也,此為平人之證也, 名為消渴。但小便利而不飲水者,腎實也。《經》云:腎實 則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於小便利 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實則能消水漿故利,利多 則不得榮養五臟,臟衰則生諸病。張仲景云。「熱結中 焦。則為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 利。信矣。內有熱者。則喜渴除熱則止渴。兼虛者。須除 熱補虛則瘥矣。

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則於瘡上 漏膿水不歇,遂成癰疽,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誤傷,但 作針許大瘡,所飲之水,皆於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 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 之。

《宋朱肱活人書》

《傷寒渴證》

問渴。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傷風寒 熱,或發熱惡風而渴屬少陽,自利而渴屬少陰, 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陽明證汗 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曰:「然則太陽病渴,終不可 與白虎耶?」曰:「太陽證得汗後,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 之也。」曰:「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曰:「陽明證小便 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此皆仲景之妙法 也。

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若小渴咽乾者,只小呷滋潤 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 之。若全不與,則乾燥無由作汗,發喘而死。常人見因 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喘死 者甚眾,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與之。

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

中暑伏熱深。累取不差。其人發渴不已。酒蒸黃連丸 主之。

《金劉完素六書》

消渴

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腎消。上消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