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渴、風消、膈消、肺消之說。消之證不同,歸之火則一也。

故消癉者,眾消之總名;消中者,善饑之通稱;消渴者, 善飲之同謂。惟風消、膈消、肺消,此三說不可不分。風 消者,二陽之病,二陽者,陽明也。陽明者,胃與大腸也。 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 男子少精。皆不能成隱曲之事。火伏於內,久而不已, 為風所鼓,消竭腸胃。其狀口乾,雖飲水而不嚥,此風 熱格拒於賁門也。口者病之上源,故病如是。又《經》曰: 「二陽結謂之消。」此消乃腸胃之消也。其善食而瘦者, 名曰食㑊。此消乃肌肉之消也。膈消者,心移熱於肺, 傳為膈消。王太僕云:「心肺兩間,中有斜膈膜,下際內 連橫膈膜,故心移熱於肺,久久傳化,內為膈熱。」消渴 多而飲者,此雖肺金受心火之邪,然止是膈消,未及 於肺也。故飲水至斗,亦不能止其渴也。其狀,多飲而 數溲,或不數溲,變為水腫者皆是也。此消乃膈膜之 消也。肺消者,心移寒於肺,肺主氣。經曰:「飲食入胃,遊 溢精氣,上輸於脾」,脾之精氣,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 輪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以為常也。《靈樞》亦曰:「上 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今心為陽火,先受陽邪, 陽火內鬱,火鬱內傳,肺金受制,火與寒邪皆來乘肺, 肺外為寒所薄,陽氣得施,內為火所燥,亢極水復,故 皮膚索澤而𤸷著,溲溺積熱而頻并,上飲半升,下行 十合,故曰:「飲一溲二者死。」膈消不為寒所薄,陽氣得 宣散於外,故可治。肺消為寒所薄,陽氣自潰於中,故 不可治。此乃消及於肺臟者也。又若脾風傳之腎,名 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液,名曰蠱。王太僕云:「消 爍脂肉,如蟲之蝕,日漸損削。」此消乃膏液之消也。故 後人論三焦,指以為腎消,此猶可治,久則變瘈,不救 必死。此消乃消及於腎臟者也。夫消者必渴,渴亦有 三:有甘之渴,有石之渴,有火燥之渴。肥者令人內熱, 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經》又曰:「味厚者 發熱。」《靈樞》亦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鹹入於」胃中, 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肺,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 凝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此皆肥甘之渴。夫 石藥之氣悍,適足滋熱,與熱氣相遇,必內傷脾,此藥 石之渴也。陽明司天,四之氣,嗌乾引飲,此心火為寒 水所鬱故然。少陽司天,三之氣,炎暑至,民病渴。太陽 司天,甚則渴而欲飲。水行凌火,火氣鬱故然。少陰之 復,渴而欲飲。少陽之復,嗌絡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 赤。又傷寒五日,少陰受之,故口燥舌乾而渴。腎熱病 者,苦渴數飲,此皆燥熱之渴也。故膏粱之人,多肥甘 之渴;石藥之渴;藜藿奔走之人,多燥熱之渴。二者雖 殊,其實一也。故火在上者,善渴;火在中者,消穀善饑; 火在上中者,善「渴多飲而數溲;火在中下者,不渴而 溲白液;火遍上中下者,飲多而數溲。此其別也。」後人 斷消渴為腎虛,水不勝火則是也,其藥則非也。何哉? 以八味丸治渴,水未能生,而火反助也。此等本不知 書,妄引王太僕之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但益心之陽,寒熱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 可,豈知王太僕之意,以寒熱而行之也。腎本惡燥,又 益之以火,可乎?今代劉河間自製神芎丸,以黃芩味 苦入心,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以滑石引入腎經。此 方以牽牛、滑石為君,以大黃、黃芩為臣,以芎、連、薄荷 為使,將離入坎,真得《黃庭》之祕旨也。而又以人參白 朮湯、消痞丸、大人參散、碧玉鷄蘇散數法以調之,故 治消渴最為得體。昔有消渴者,日飲數升,先生以生 薑自然汁一盆,置之密室中,具罌杓於其間,使其人 入室,從而鎖其門,病人渴甚,不得已而飲,汁盡渴減。 此《內經》辛以潤之之旨。《內經》治渴以蘭除其陳氣,亦 辛平之劑也。先生之湯劑雖用此一味,亦必有旁藥 助之。初虞世曰:凡渴「疾未發瘡瘍,便用大黃寒藥利 其勢,使大困,大虛自勝。如發瘡瘍,膿血流漓而飱泄, 此真俗言也。」故巴郡太守以三黃丸能治消渴。余嘗 以隔數年不愈者,減去𥐚硝,加黃連一斤,大作劑,以 長流千里水煎五七沸,放冷日呷之數百次。以桂苓 甘露散、白虎湯、生藕節汁、淡竹瀝、生地黃汁相間服 之,大作劑料,以代飲水,不日而痊。故消渴一證,調之 而不下,則小潤小濡,固不能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 調,亦旋飲旋消,終不能沃膈膜之乾;下之調之,而不 減滋味,不戒嗜慾,不節喜怒,病已而復作,能從此三 者,消渴亦不足憂矣。況《靈樞》又說:心脈滑為善渴,《經》 又曰:「滑者陽氣勝。」又言「五臟脈心脈微小為消癉。」又 言:「五臟脆為消癉。」又言:「消癉之人,薄皮膚而肉堅固 以深,長衝直揚,其心剛剛者多怒,怒則氣逆上,胷中 畜積,血氣逆流,髖皮充肌肉,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 消肌膚,故為消癉。」又言:「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 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者多怒,柔弱者易傷也。」余以 是遂悟氣逆之人,非徒病消渴,若寒薄其外,亦為癰 腫,少氣,狂,膈中肺消涌水者,熱客其臟,則亦為驚衄, 膈消柔痓,虛腸澼。死客其腑,則為癃,溺血,口糜,虙瘕, 為沉,食㑊,辛頞,鼻淵,衄衊,瞑目,蓋此二十一證,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