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氣厥論》中。《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一言可了,善讀 書者,以是求之。

《李杲十書》

《消渴論》

《陰陽別論》云:「二陽結謂之消。」《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 消中。」夫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 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饑, 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 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 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 其氣慓悍,能助燥熱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 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太 盛,則陰氣不得營也,故皮膚肌肉消削是也。經云:凡 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 疾也。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後 分為三消: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 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鞕,小便數,叔和云,口乾 饒飲水,多食亦肌虛,癉成為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 氣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 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 之。《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 必傳中滿鼓脹,皆為不治之證。潔古老人分而治之, 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 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 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末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 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云:有形而不痛, 陽之類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 者生,失強者死。《末傳》中滿者,何也?以寒治熱,雖方士 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 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至其所 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 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 除。中寒復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制也。處方 之制。宜加意焉。

《辨內外傷》

外感風寒之邪,三日已外,穀消水去,邪氣傳裏,始有 渴也。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氣在 血脈中,有餘故也。初勞役形質,飲食失節,傷之重者, 必有渴,以其心火熾上,尅於肺金,故渴也。又當以此 辯之。雖渴欲飲冷水者,當徐徐少與之,不可縱意而 飲,恐水多峻下,則胃氣愈弱,輕則為脹,重則傳變諸 疾,必反覆悶亂,百脈不安,夜加增劇,不得安臥,不可 不豫度也。

《治法》

發熱惡熱而渴,但目赤者,病臟也。手太陰肺不足,不 能管領陽氣也。宜以枸杞、生地黃、熟地黃之類主之。 脈洪大,甚則嘔血,先有形也。

上焦渴,小便自利,白虎湯。

中焦渴。大小便不利。調胃承氣湯。

下焦渴,小便赤澀,大便不利,大承氣湯。

有《六經》發渴。各隨經藥治之。

表熱惡熱而渴者,白虎湯。

《朱震亨心法》

《消渴證治》

消渴,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

三消皆禁用半夏,血虛亦忌用。口乾咽痛、腸燥大便 難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得已必用薑監制。 消渴若泄瀉,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卻服 前藥諸汁膏。又天花粉乃消渴神藥也。

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此有餘熱在肺經,可用參、苓、 甘草少許,生薑汁調,冷服,或以茶匙挑薑汁與之。虛 者,可用人參湯。

水包天地,前輩嘗有是說矣。然則中天地而為人水, 亦可以包潤五臟乎?曰: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 津液之腑,所以宣行腎水,上潤於肺,故識者以肺為 津液之臟,自上而下,三焦臟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 中,《素問》以水之本在腎,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 有所謂渴哉?人惟淫慾恣情,酒麪無節,酷嗜炙煿,糟 藏、鹹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屬,復以丹砂玉石濟其私, 於是炎火上熏,腑臟生熱,燥熱熾盛,津液乾焦,渴飲 水漿而不能自禁。

其熱氣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 躁,舌赤脣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 謂之消渴。

熱畜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饑,飲食倍常, 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甜,病 屬中焦,謂之「消中。」

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酸疼,精走髓空, 引水自救。此渴飲水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濁,病 屬下焦,謂之焦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