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傳變。王註謂「肺臟消鑠,氣無

所持」是也。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而津 液之精微者,收養筋骨血脈,餘者為溲,肺病則津液 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故飲一溲二,而溲如 膏油也。筋骨血脈無津液以養之,故其病漸成,形瘦 焦乾也。然肺病本於腎虛,腎虛則心寡於畏,妄行凌 肺而移寒,與之然後肺病消。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 多,用腎氣丸補腎救肺,後人因名之腎消及下消也。 或曰:《經》既云肺消死不治,仲景復用腎氣丸治之,何 也?曰:「飲一溲二者,死不治。若飲一未至溲二者,病尚 淺,猶或可治。故仲景腎氣丸,治飲水一斗,小便亦一 斗之證。若小便過於所飲者,亦無及矣。」

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 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 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 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蔕也。 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 以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 「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 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李梴醫學入門》

消渴

經曰:「二陽結,謂之消渴。」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 足陽明胃主血,津血不足,發為消渴。又有燥結者,肺 與大腸為表裡也。有氣分渴者,因外感傳裡,或服食 僭燥,熱耗津液,喜飲冷水,當與寒涼滲劑,以清利其 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矣。有血分渴者,因內傷勞 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病後胃虛亡津,或餘熱在 肺。口乾作渴。喜飲熱湯。當與甘溫酸劑以滋益其陰。 陰生則燥除而渴自止矣。

「消」者,燒也,如火烹燒物之理也。《三消》上中既平,不復 傳下,上輕中重,下危。總皆肺被火邪熏蒸日久,氣血 凝滯。故能食者,末傳癰疽,水自溢也;不能食者,末傳 脹滿,火自炎也,皆危。

熱在上焦,心肺煩躁,舌赤脣紅,少食引飲,小便數者, 四物湯合生脈散,加天花粉、地黃汁、藕汁、乳汁。酒客 加葛汁。能食者,白虎加人參湯。不食者,錢氏白朮散、 清心蓮子飲。又膈滿者,謂之膈消,門冬飲子。火留肉 分,變為癰腫者,忍冬藤丸、黃芪六一湯、益元散。 熱蓄中焦,脾胃消穀,善饑,不甚渴,小便赤數,大便鞕 者,四物湯加知母、黃蘗、石膏、黃芩、滑石以降火。熱甚 者,調胃承氣湯、三黃丸。初病寒中,陰勝陽鬱,後變為 熱中者,升麻葛根湯、瀉黃散。濕積毒者,消痞丸。虛者, 錢氏白朮散。便閉者,當歸潤燥湯。泄瀉者,白朮芍藥 湯。上中二消者,蘭香飲子。心火乘脾者,黃連豬肚丸。 肝侵氣衝,肌熱不食,食即吐蛔者,烏梅丸、鐵粉丸。有 蟲耗其津液者,單苦楝湯。水停於下,變為胕腫者,三 苓散,或去桂加人參尤妙。

熱伏下焦,腎分精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小便混濁, 如膏淋然,腿膝枯細,面黑耳焦,形瘦者,四物湯加知 母、黃蘗、五味子、元參、人乳汁,善調水火。或補陰丸、腎 氣丸,或坎離丸、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元菟丹、鹿 菟丸、夢授天王補心丹、威喜丸、妙香散、單繭絲湯,或 十全大補湯去桂倍地黃,加知母、黃蘗。上熱下冷者, 清心蓮子飲。

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既盡,石氣獨留,陽道興強,不 交精泄者,謂之「強中。」小便或如油膩,或赤黃,或泔白, 或渴而且利,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飲食滋味入 腹,如湯澆雪,隨小便而出,落於溝中,結如白脂,肌膚 日瘦者,無治法。

治渴初宜養肺降心,久則滋腎養脾。蓋本在腎,標在 肺,腎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焦,故 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然心腎皆通乎脾,養脾則津 液自生,參苓白朮散是也。三消通用,單文蛤為末,水 調服,回津止渴。單䒷蔞根丸,消渴神藥,大忌半夏燥 劑。

水包天地,人身臟腑,亦津液真水所包。然有形者,凡 水也,兌也,坤也;無形者,天一所生之水氣也,坎也、乾 也。能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是謂「既濟。」雜病渴多 虛熱,實熱者少,凡渴後忌針灸,令瘡口出水而死。

《趙獻可醫貫》

《消渴論》

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 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中消者,善 食而瘦,自汗,大便鞕,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 肌虛癉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湯治之。下消者, 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 此腎消也,六味丸治之。古人治三焦之法,詳別如此, 余又有一說焉。「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何消 之有?其間攝養失宜,水火偏勝,津液枯槁,以致龍雷 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令人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