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得之憂也。

《儒門事親》曰:遂平李官人妻,病咽中如物塞,食不下, 中滿。他醫治之不效。戴人診其脈曰:「此痰膈也。《內經》 曰:『三陽結為膈』。王啟元又曰:『格陽』。云:『陽盛之極,故食 則格拒而不入。先以通經散越其一半,後以舟車丸 下之,凡三次,食已下;又以瓜蔕散再越之,健啖如昔 日矣』。」

《本事方》曰:《外臺》載昔幼經患此疾,每食餅及羹粥等, 須臾吐出。貞觀中,許奉御兄弟及柴、蔣等時稱名醫, 奉勅令治,醫竭其術,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朝夕。 忽有衛士云:「服驢小便極驗。旦服二合,後食唯吐一 半。晡食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即便定。」後奏知大 內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時俱差。此藥稍有毒,服 時不可過多,盛取尿,熱服二合,病深者日服,良驗。 《丹溪》曰:「一中年婦患反胃,以四物湯加和白陳皮留 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以防其或生蟲 也,與數十貼而安。」

台州一木匠,年二十七,勤於工作,而性巧慧。有一艾 妻,且喜酒,病反胃者半載,其面白,其脈濇而不勻,重 取則大而弱,小便八九日方通一次,糞皆燥結如羊 屎,甚羸乏無力。余謂「精血耗竭也。」先與甘蔗汁煎六 君湯,加附子、大黃與之,俟大便稍潤,令謝去工作,臥 牧牛家,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頓盡一杯,一晝夜可 五六次,以漸而至七八次,其餘菜果粥飯,皆不入口, 半月而大便潤,月餘而安然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間 飲甘蔗汁少許,近兩月而安矣。

「杭州一男子,四十餘歲,患反胃兩月矣,口乾而不喜 飲食,有時不吐,或吐則食物裹涎沫而出,吐後胸膈 方快,其脈但濇,重則弦大」,蓋其壯年多服金石房中 之藥所致。時正秋初尚熱,遂令其多作竹瀝,煮鸎粟 米為粥,代粥飯與之,每啜一二口而止,卻帶溫頻頻 與之。自此不吐。至旬日稍涼,以流水作稀粥,入少竹 瀝與之。時間以四物湯加陳皮益其血,月餘而安。 《醫學綱目》曰:「楊時患風氣沖心,飲食吐逆,遍身枯瘦, 日服萬病紫菀丸五丸,至二十日,瀉出肉塊蝦蟇五 六枚,白膿二升,愈。」

趙侍郎,先食後吐,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服萬病紫菀 丸五丸,至十日,瀉出青蛇五七條,下惡膿三升愈。 《廣五行記》云:永徽中,有僧唯則,病噎不能食,謂諸弟 子曰:「吾死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自經而卒。」弟 子果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肉 鱗。弟子置椀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 中盛藍作澱。適有一僧。以澱置器中。此蟲遂繞器中 走。須臾化為水。此乃蟲瘕。非五噎比。後人以藍治噎。 誤矣。

《醫宗必讀》曰:「邑宰張孟端夫人,憂怒之餘,得食輒噎, 胸中隱隱痛。余診之曰:『脈緊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陳 加薑汁、竹瀝』。長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濕痰滿中, 非此不治』。遂用四劑,病尚不減,改大半夏湯,服四貼, 胸痛乃止;又四貼而噎亦減,服二十劑而安。若泥半 夏為燥,而以他藥代之,豈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 者,不宜與服也。

江右太學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慾善怒,患噎三月,日 進粉飲一鍾,腐漿半鍾,且吐其半,六脈細軟。此虛寒 之候也。用理中湯加人乳、薑汁、白蜜、半夏,一劑便減, 十劑而日進糜粥,更以「十全大補」加竹瀝、薑汁四十 貼,諸證皆愈。

南都徐奉誠,膈噎不通,查質之物,不能下咽,惟用人 乳、醇酒數杯,吐沫不已。求治於余。余曰:「口吐白沫,法 在不治。脈猶未敗,姑冀萬一。」用人參、黃芪、當歸、白朮、 陳皮、桃仁、牛乳、白蜜、薑汁,連進十劑,白沫漸少。倍用 參、朮,三月全安。

嘉定錢遠之二十五歲,以鼓盆之戚,悲哀過度,不能 食飯。又十餘日,粥亦不能食,隨食隨吐,二便閉澀,自 謂必死,求診於余。余曰:「脈按有力,非死證也。」以酒蒸 大黃加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蜜丸與服。凡五服而下 燥屎乾血甚多,病若失矣。數日之間,能食倍常。 《醫學正傳》曰:「一人年五十三,夏秋間得噎證,胃脘痛, 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復出,大便燥結,人黑瘦殊甚。求 余治。診其脈,右手關前弦滑而洪,關後略沉小,左三 部俱沉弦,尺帶芤。余曰:「此中氣不足,木來侮土,上焦 濕熱,欝結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結;陰火上衝吸 門,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四君子以補氣,二陳以 祛痰,三合成劑,加薑炒黃連、炒枳實、䒷蔞仁,少加砂 仁,又間服潤腸丸,或服「丹溪墜痰丸」,半年服前藥百 餘貼,病全安。

《寓意草》曰:「李思萱室人有孕,冬月感寒,至春而發。初 不覺也,連食雞麵、雞子,遂成夾食傷寒,一月纔愈。又 傷食物,吐瀉交作,前後七十日,共反五次,遂成膈證, 滴飲不入。延診時,其脈上湧而亂,重按全無,嘔噦連 綿不絕,聲細如蟲鳴,久久方大嘔一聲。余曰:『病者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