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三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十四

  飲食門一

  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 平人氣象論 陰陽應象大論 靈蘭祕典論 六節臟

  象論 五臟生成篇 五臟別論 經脈別論 臟氣法時論 宣明五氣篇 太陰陽明篇

   痹論 病能論 刺志論 脈解篇 刺法論 氣交變大論 五常政大論 至真要大

  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榮氣篇 榮衛生會篇 口問篇 平人絕穀篇 五味

  篇 五味論 刺節真邪篇 九鍼篇 大惑論

  扁鵲難經受盛多少 口能知味 內傷

  傷寒論宿食

  王叔和脈訣脈法

  嚴用和濟生方論治

  劉完素六書內傷論

  張從政儒門事親內傷

  張潔古活法機要總論

  李杲十書內傷論

  朱震亨心法傷食

  格致餘論飲食箴 醇酒宜冷飲論

  羅天益衛生寶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論

  虞摶醫學正傳論升降生化

  戴思恭證治要訣傷酒 傷食

  李梴醫學入門內傷證治

  李中梓醫宗必讀不能食

  王綸明醫雜著飲食過傷

  趙獻可醫貫傷飲食論

藝術典第三百三十四卷

醫部彙考三百十四

飲食門一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 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 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 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 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 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五臟之精,生於五味,五味各歸其所喜,如酸入肝,鹹入腎,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肝,太過則傷而病矣。能謹和之,則骨正筋柔,陰陽和平而天命長。

《平人氣象論》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 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五臟元真之氣,皆胃腑水穀之所生也。

《陰陽應象大論》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

水穀入胃,寒溫不適,飲食不節,則病生腸胃。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形歸氣,氣生形,溫熱氣勝者補陽氣,故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五臟主藏精,五味各歸所喜,故五味補精。

《靈蘭祕典論》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運納五穀,故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脾為轉輸,以養五臟氣,故「五味出焉。」

《六節臟象論》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 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在天為氣,故食人以五氣。在地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五氣從外竅而入心肺,心榮色而華,肺主聲,故使五色修明。五臟之氣,得五味以滋養,則陰陽和而相生,氣和津成,而五臟之神生矣。

《五臟生成篇》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 食辛,則筋縮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多食 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五味所以養五臟者也。太過則臟有偏勝,所不勝之臟受傷,而各見其病焉。

《五臟別論》

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 養五臟氣。

水穀入胃,脾為轉輸,以灌溉四臟者也。

《經脈別論》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肝乃士之勝制則生化,故散精於肝。肝者筋其應,故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 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 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