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1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右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

口,食塞於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 脈絕,此其理也。何疑之有?然必視其所傷之物冷熱, 隨證加減。如傷冷物一分,熱物二分,則用寒藥二停, 熱藥一停,隨時消息。《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 謂也。

脈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陽。脈滑而緊,滑則胃 氣實,緊則脾氣傷。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

《朱震亨心法》

傷食

傷食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補脾,用二陳湯加白 朮、山樝、川芎、蒼朮服之。 《憂抑》傷脾,不思飲食,炒黃連、酒芍藥、香附,同清六丸 末,用薑汁浸蒸餅丸服。

傷食之證,右手氣口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 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痛為異耳。用「治中湯」加砂 仁一錢,或用紅丸子。

內傷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 役所傷而然。元氣者,乃生發諸陽上升之氣。飲食入 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之陽皆絕於 外,是六腑之元氣病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是 五臟六腑真氣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 榮衛失守,諸病生焉。

始受飲食勞倦所傷之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及 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 以動,亦無氣以言,皆為熱傷元氣。以甘溫之劑以補 元氣,即是瀉火之藥。凡所受病,捫摸之肌膚間,必大 熱,必躁熱悶亂,心煩不安,或渴。久病必不渴,或表虛 惡風寒,慎不可以寒涼藥與之。《經》言:「勞者溫之,損者」 溫之。惟以補中益氣湯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內 經》云:「溫能除大熱」,正謂此也。

《格致餘論》

《飲食箴》

人身之貴,父母遺體。為口傷身,滔滔皆是。人有此身, 饑渴洧興,乃作飲食,以遂其生。睠彼昧者,因縱口味, 五味之過,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機甚微,饞涎所牽, 忽而不思。病之成也,飲食俱廢,憂貽父母,醫禱百計。 山野貧賤,淡薄是諳。動作不衰,此身已安。均氣同體, 我獨多病,悔悟一萌,塵開鏡淨,日節飲食。《易》之象辭, 養小失大,孟子所譏。口能致病,亦敗爾德。守口如瓶, 服之無斁。

《醇酒宜冷飲論》

醇酒之性,大熱大毒,清香美味,既適於口,行氣和血, 亦宜於體,由是飲者不自覺其過於多也。不思肺屬 金,性畏火,其體脆,其位高,為氣之主,腎之母,木之夫。 酒下咽膈,肺先受之。若是醇者,理宜冷飲,過於肺,入 於胃,然後漸溫肺。先得溫中之寒,可以補氣,一益也; 次得寒中之溫,可以養胃,二益也;冷酒行遲,傳化以 漸,不可恣飲,三益也。古人終日百拜,不過三爵,既無 酒病,亦免酒禍。今予稽之於《禮經》,則曰:「飲齊視冬時。」 飲齊酒也,視猶比也,冬時寒也。參之《內經》,則曰熱因 寒用,厥旨深矣。今則不然,不顧受傷,只圖取快。蓋熱 飲有三樂存焉,膈滯通快,喉舌辛美,蓋飲可多,不知 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 金體必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鬱,肺氣得熱,必大傷耗。 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痍,或鼻齇,或自泄, 或心脾痛,尚可發散而去之。若其久也,為病深矣。為 消渴內疽,肺痿內痔,鼓脹失明,或喘哮勞嗽,癲癇,亦 為難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或曰:「人 言一盞冷酒,須二盞」血乃得行酒不可冷飲明矣。予 曰「此齊東之語耳。今參之於經證之以理發之為規 戒,子以為迂耶。」

《羅天益衛生寶鑑》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論》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 食物無貪於多,貴在有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 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 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洩真元;或 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洩,耗穀 氣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至於精清 冷而下漏,汗淋漓而外洩,莫不由食物過傷,滋味太 厚。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即 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津液內畜,精華和凝,邪毒 不能犯,疾疹無由作矣。

《明虞摶醫學正傳》

《論升降生化》

或問飲食同入於胃,而水穀二者,何如而分乎?且如 膀胱止有下口而無上口,其水固可出,不知從何而 入乎,又何其如是之清乎?曰:《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 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 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行陰陽,揆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