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常也。」夫胃為倉廩之官,無物不受,全藉脾土轉輸 而運化焉。蓋水穀入胃,其濁者為柤滓,下出幽門,達 於大腸而為糞,以出於穀道;其清者倏焉而化為氣, 依脾氣而上升於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 乎四體,而為汗液津唾,助血脈,益氣力,而為生生不 息之運用也。其清中之濁者,下入膀胱而為溺,以出 乎小便耳;其未入而在膀胱之外者,尚為濁氣,既入, 而在膀胱之內者,即化為水。是故東垣有曰:「飲者無 形之氣」,正謂此也。蓋肺屬金而覆乎脾胃之上,即如 天之覆於地之上也。《經》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 上而為雲,天氣下而為雨。水入於胃,輒化氣而上升, 亦猶天降霖雨於地,倏焉化氣上騰而為雲,又復化 為霖雨而下降也。或曰:「老人與壯年者,飲水無異多 寡,壯年小便甚少,而老者小便甚多,何也?」曰:「壯者如 春夏之氣,升者多而降者少;老人如秋冬之氣,降者 多而升者少耳。」或曰:「降多即小便多,升多者未見其 化何物,而出於上竅焉?」曰:「《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 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 六腑』」,各從其化也。夫大塊之為器。不可論其涵容之 量。人之氣化。亦猶是也。
或問「饑甚方食,而食反不運化,多為嘔吐吞酸等證, 何也?」曰:「饑而即食,渴而即飲,此造化自然之理也。饑 不得食,胃氣已損,脾氣已傷,而中氣大不足矣。遇食 大嚼,過飽益甚,是以大傷胃氣。輕則吞酸惡心,重則 惡寒發熱,而為內傷等病者多矣。又或負重遠行,辛 苦饑甚,遇食太過,則四體倦怠矣。若又強力復行,適」 遇風雨外襲。遂成內傷挾外感之證。或為腫脹危篤 之疾。養生君子。切宜防微杜漸。戒之戒之。
《戴思恭證治要訣》
傷酒
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運,頭痛如破,宜沖 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 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 散。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 能致然,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 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半錢。酒停胸膈為痰飲者, 枳實半夏湯。加神麴、麥糵各半錢。《沖和湯》。加半夏一 錢。茯苓七分。
多飲酒積入脾,遂成酒黃。
傷食
傷食之證,胸膈痞塞,吐逆嚥酸,噫敗卵臭,畏食頭痛, 發熱惡寒,病似傷寒,但身不痛耳。《治中湯》加砂仁一 錢,或紅丸子、小七香圓和服。
食過多而傷,停留中脘,聞食氣則嘔,二陳湯加砂仁 一錢,未愈,更加丁香半錢,或治中湯加砂仁一錢,丁 香十粒。大嘔不止者,大便去之,枳實半夏湯加砂仁 一錢,白豆蔻仁半錢,嚥感應丸。
初因食一物過傷得病,後再食之,舊病復作,一味「紅 丸子」常服。
傷食腹痛脹滿,大便不通,遂成食積。小七香丸一貼, 用水一盞,薑三片,煎八分,去薑,吞「感應丸。」
傷於生冷油膩,停滯膈間,脾氣不溫,食難消化。或多 餐糯食,及一切非時難化之物。並宜紅丸子、「《金上牢》 內消丸。」
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但添身疼一證,俗謂之 「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飲、和解散 選用。若不瘥而病入裡者,則瀉少。
食蟹太過致傷,一味丁香足以治之。有飲食不節,傷 食以致半身不遂,狀如中風,不可作風治,宜用消食 之劑。
《李梴醫學入門》
《內傷證治》
食停上脘,氣壅痰盛者,宜吐。如傷冷食,腹脹氣逆,噫 氣吞酸,惡心,欲吐不吐,宜平胃散入鹽少許探吐。如 傷熱物,或酒麪發熱,心口刺痛,停痰停飲伏火,宜二 陳湯加黃連、枳實探吐。傷重,填塞胸中,下部無脈,體 實年壯者,方以瓜蔕散吐之。尋常飲食,過飽在膈,以 手探吐為好。停宿中下脘者,宜下以逐之。如傷冷物, 腹脹滿痛者,木香見睍丸、丁香脾積丸、感應丸。如傷 熱物,痞滿者,二黃丸。日晡潮熱盛者,小承氣湯。寒熱 兩傷者,大黃備急丸、除原散;體弱者,下藥兼補,保和 丸。凡傷食,乃中焦血病,如牽牛猛烈傷氣,及一切峻 攻,反傷胃氣。又現有吐者,二陳湯加砂仁、黃連、青皮、 枳實。現有瀉者,胃苓湯加山樝、麥芽,或三白湯。隨時 令寒暑選用。如身受寒氣。口又傷冷。初得便宜辛溫 理中。稍久鬱而為熱。當兼辛涼散之。
吐下未淨,宜消導紅丸子、枳朮丸、保和丸、大安丸、平 補枳朮丸、單山樝丸。 吐下已虛,宜補益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飲酒與水過者,宜上汗下滲,分消其濕,葛花解酲湯, 微汗即愈。滲劑五苓散、調中二陳湯。如久困於酒,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