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四磨飲。

面獨腫,「蘇子降氣湯,兼氣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後, 更磨沉香一呷。」

有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則腳 甚。《經》云:「面腫為風,腳腫為水」,乃風濕所致。須問其大 小,腑門通閉,別其陰陽二證。前後用藥,惟除濕湯加 木香、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以蘇子降氣湯、除 濕湯各半貼煎之。

《蠱脹證治》

蠱與鼓同,以言其急實如鼓,非蠱毒之蠱也,俗謂之 膨脝,又謂之蜘蛛病。所感不同,止是腹大而急,餘處 皮肉如常,未辨何證,宜用木香流氣飲,或五苓散。此 病多以積漸而致,或是病後臟氣未復,邪氣乘虛,切 不可妄下。氣急者,蘇子降氣湯。虛者,可用穀神嘉禾 散,加熟附子半錢,佐以復元丹。

若腹內熱急,大便或祕者,宜「備急丸」,或木香檳榔丸, 或用大黃、厚朴、陳皮、枳實通大便為上策。

若因食傷而腹暴脹,見《傷食證》。

中毒腹脹,權宜用「解毒圓」或甘豆湯。

《李梴醫學入門》

《水腫論陰陽》

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陰 水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或饑飽勞役、房慾而見 陰證。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 下體,腰、腹、髀跗,足三陰經。故男從腳下腫起,女從頭 上腫起,為逆。陰陽微妙如此,不可不辨。

陰水,多因久病或產後也。久病者,蓋謂久病喘欬瘧 痢,或誤服涼藥,以致腫者,危證也。俱宜補脾為主。大 概挾喘者,分氣,紫蘇飲、五皮散、葶藶丸;久痢,加味八 味丸;久瘧,退黃丸。產後腫,必大補氣血,使水自降,八 物湯加蒼朮、陳皮、半夏、香附;有熱加麥門冬、黃芩;氣 不順,加木香、砂仁。懷胎氣遏水道腫者,去半夏,加紫 蘇、大腹皮。飲食無阻者,雖不藥而既產自消矣。 陽水多兼食積,或飲毒水,或瘡痍所致也。食積者,用 香平丸、枳朮丸,因酒小羅皂丸。飲毒水而腫者,名水 蠱,漆雄丸;不伏水土者,胃苓湯。膿瘡搽藥,愈後發腫, 敗毒散;便閉,升麻和氣飲;乾瘡洗浴,水氣入腹者,赤 小豆湯;瘡久倦怠嗜臥腫者,五苓散加橘皮、木香、檳 榔、滑石、甘草、枳殼、大腹皮、砂仁,薑煎溫服。

濕熱變化總屬脾經

人身真火真水,消化萬物以養生。脾病則水流為濕, 火炎為熱,久則濕熱鬱滯經絡,盡皆濁腐之氣,津液 與血亦化為水。初起目下微腫如臥蠶,及至水浮膜 外,則為膚脹。流於下焦則為胕腫。手按隨手而起,如 裹水之狀,以指畫之,成字者名「燥水」;不成字者名「濕 水。」有按之作水聲者,乃氣虛不能宣泄,久成水瘕。

下注腎經則陰胕腫

腎主水也,惟脾病則不化飲食,滋真水,非惟腎精損 削,而濕熱下注,陰胕獨腫者有之,甚則泛濫遍體無 歸,必土實而後足以收攝邪水,腎氣歸元。

肺氣上升則為喘

金生水也。惟脾病則肺金失養,非惟肺氣孤危,而失 降下之令,滲道不通,且濕熱則濁氣上升,為喘為欬, 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以滋化源。或曰:「獨無寒濕者 乎?」寒則土堅水清,間有亦更易治。

《陽水治法》

陽水,必熱渴,二便閉。經曰:「諸胕腫疼痠,皆屬於火。」又 曰:「結陽肢腫」是也。治與水證濕證大同。大法:腰已上 腫宜汗,腰已下腫宜下。表證喘欬,小青龍湯、越婢湯、 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裏證:腹腫脅硬,十棗湯、澤瀉 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祐丸、濬川丸、布海丸。 然證可下,又當權其輕重。年衰久病及虛者,黃米丸。 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濕,五苓散用桂枝合六一散, 加橘皮、木香、檳榔、生薑煎服。或單山梔丸,木香、白朮 煎湯下。兼黃者,茵陳五苓散滲之。

《陰水治法》

陰水必身涼,大便利。《經》曰:「陰畜於內,水氣脹滿」是也。 治宜補脾土,以復運化之常,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 有制,而滲導又且開通。此補中行濕,兼全虛而有濕 熱者最宜。若中寒者,溫補則氣煖而小便自通。氣陷 者升提則陽舉而陰自降,故曰行濕,非五苓、神祐之 謂也。補中氣,六君子湯加木香。瀉者,參苓白朮散。升 陽除濕,防風湯。嘔者,赤茯苓湯。中寒者,元武湯、實脾 散。挾食積者,緊皮丸、《千金》養脾丸。挾濕熱者,中滿,分 消湯、丸。濕甚者,退黃丸。虛甚氣陷口無味者,六君子 湯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復元丹,切忌淡滲。腎虛腰重 腳腫,濕熱者,加味八味丸、滋腎丸。陽虛小便不利者, 古沉附湯。二便俱利者,朮附湯、復元丹。

《風氣血因》

陽水、陰水腫外,又有風氣、血腫,惟腸覃、石瘕,乃婦人 病也。風腫者,即痛風腫,腫面多風熱,腫腳多風濕。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