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作矣。又有下虛氣,上控鬲,令人心下堅滿痞急,肌中 苦痹,緩急如刺,不得俛仰,名曰「胸痹。」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泒疏》

病派之分,自巢氏始也;病失其本,亦自巢氏始也。何 者?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且俗謂噎食一證,在《內經》 苦無多語,惟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謂大腸、小腸、 膀胱也。結謂結熱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 則後不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閟 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 出也。謂胃為水穀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 便,乃常度也。今病噎者,三日五日,或五七日不便,是 乖其度也,亦明矣。豈非三陽俱結於下,廣腸枯涸,所 食之物,為咽所拒,縱入太倉,還出咽嗌,此陽火不下, 推而上行也。故《經》曰:「少陽所至,為嘔涌溢,食不下。」此 理豈不曉然?又《氣厥論》云:「肝移寒於心,為狂。」膈中陽 氣與寒相薄,故膈食而中不通。此膈陽與寒為之也, 非獨專於寒也。《六節臟象》又云:人迎四盛以上為格 陽。王太僕云:「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正理論》 曰:『格則吐逆,故膈亦當為格』。」後世強分為五噎,謂氣、 憂、食、思、勞也。後又分為十膈五噎,其泒既多,其惑滋 甚。人之溢食,初未必遽然也。初或傷酒食,或胃熱欲 吐,或冒風欲吐,醫氏不察本源,火裡燒薑,湯中煮桂。 丁香未巳,豆蔻繼之;蓽茇未巳,胡椒繼之。雖曰和胃, 胃本不寒;雖曰補胃,胃本不虛。設如傷飲,止可逐飲。 設如傷食,止可逐食。豈可言虛,便將熱補。素熱無者, 於法猶非。素熱之人,三陽必結。三陽既結,食必上潮。 醫氏猶云,胃寒不納。燔鍼鑽肉,炷艾灼肌,苦楚萬千, 三陽熱結,分明一句,到了難從。不過抽薪,最為緊要。 揚湯止沸,愈急愈增,歲月彌深,為醫所誤。人言可下, 退陽養陰。張眼吐舌,恐傷元氣,止在沖和。閉塞不通, 經無來路。腸宜通暢,是以腸鳴。腸既不通,遂成噎病。 世傳五噎,寬中散有薑有桂,十膈散有附有烏。今予 既斥其方。信乎與否。以聽。後賢或云。憂恚氣結。亦可 下乎。余曰。憂恚。礡,便同大鬱。太倉公見下法既廢, 千年不復。今代劉河間治膈氣噎食,用三承氣湯,獨 超近代。今予姑示後人用藥之時,更詳輕重,假如閟 久,慎勿陡攻,縱得攻開,必慮後患。宜先潤養,小著湯 丸,累累加之,關扃自透。其或咽噎,上阻涎痰,輕用苦 酸,微微涌出,因而治下,藥勢易行。設或不行,蜜鹽下 導,始終勾引,兩藥相通。結散陽消。飲食自下。莫將巴 豆,耗卻天真。液燥津枯。留毒不去。人言此病。宜下奪 之。從下奪來。轉虛轉痞。

《李杲十書》

《噎塞治法》

堵塞咽喉,陽氣不得出者曰「塞」,陰氣不得下降者曰 「噎。」夫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則口 開目瞪,氣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俱陽之藥,引胃氣 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瀉其標也。寒月陰氣,大助 陰邪於外,於正藥內加吳茱萸大熱,大辛苦之味,以 瀉陰寒之氣。暑月陽盛,則於正藥中加青皮、陳皮、益 智黃蘗散寒氣,泄陰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腎 丸。滋腎丸者,黃蘗、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加 黃連別作丸。二藥七八十丸,空心約宿食消盡服之。 待少時以美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也。

《膈咽不通四時換氣用藥法》

《鍼經》曰:「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 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嚥物之門戶;膈者, 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氣不得上下交通。」又云: 「清氣在下,則生飱泄,謂泄黃如糜,米穀不化也。濁氣 在上,則生䐜脹,不得大便,或大便難,先結後溏皆是 也。濁氣在上,當降而不降者,乃腎肝吸入之陰氣,不」 得下而反在上,胃氣逆上,或為嘔為吐為噦者,是陰 火上衝,而吸入之氣不得入,故食不得下。此皆氣衝 之火,逆胃之脈,反上而作者也。清氣在下,則生飱泄 者,胃氣未病之日,當上行心肺而榮經,因飲食失節, 勞役形體,心火乘於土位,胃氣弱而下陷入陰中,故 米穀入而不得升降,為飱泄也。咽膈之間,壅遏之甚, 不得交通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蓋胃病者,上 衝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當取之三里。《鍼經》云:清 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悗。大悗者,惑也。氣不交通, 最為急證,不急去之,諸變生矣。治法陽氣不足,陰氣 有餘,先補其陽,後瀉其陰,是先令陽氣升發於陽分, 而後瀉陰也。春夏之「月,陽氣在經,當益其經脈,去其 血絡。秋冬陽氣降伏,當先治其臟腑。塞者,五臟之所 主,陰也,血也;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二者皆由 陰中伏陽而作也。今立四時用藥法,并治法於後。 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在內,當外助陽氣,不得發汗, 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 之時,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肺者腎之母,皮毛之 陽,元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