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厥陰寒閉,厥冷脈伏,囊縮入腹,小便不利,四逆湯加 通草、茯苓、茱萸、當歸,再灸關元、丹田、氣海,兼熨法甚 良。

凡治「風溫、風濕,小水不利者,詳見本條。陰虛火動,小 便赤澀不利者,四苓散加木通、滑石、生地、黃蘗、知母。 若內熱甚,大便不通,小水赤澀不利者,八正散。若不 渴,小便不利者,熱在血分也,四苓散加黃蘗、知母、生 地、當歸、木通、白芍。」

夫膀胱為津液之腑,氣化則能出也。若有汗多者,津 液外泄,小便固少,不可利,恐重傷津液也。待汗止,小 便自行矣。凡小便自利,不可妄利,恐引熱入膀胱,則 變畜血證也。

小便數

小便數者,頻欲便而不多也。腎與膀胱虛而挾熱,滑 則水通,澀則小便難,故澀淋而數起也。若自汗而小 便數者,雖有表證,不可用桂枝,為亡陽走津液也。太 陽自汗,四肢拘急,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小便數,悮,服 桂枝湯得之;便厥者,與甘草乾薑湯加芍藥。太陽病, 吐汗下後,小便數,大便鞕而讝語者,有燥屎也,小承 氣下之。若陽明自汗而小便數,脈浮數,胃不和而讝 語者,調胃承氣湯。若太陽陽明,小便數而大便祕,此 名脾約。約者,束也,儉也,為約,束津不行也,用脾約丸。 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 便則難,是為脾約,用前《脾約》麻仁丸。又有腎虛陰少, 小便頻數者,清心蓮子飲,加黃蘗、知母、麥冬治之。

小便難少

「陰虛則小便難,陰虛者陽必湊之,因膀胱受熱,故小 便赤澀而不能流利也。」又云:「雖不大便六七日,小便 少者,但初鞕後溏不定,或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多,屎 定鞕,方可攻之,乃胃中水穀不分,雖通而不多也。」陽 明中風,脈浮緊,身黃鼻乾氣短,腹滿潮熱而噦,心脅 痛,小便難,小柴胡加茯苓。大便不通者,用調胃承氣 湯下之。「太陽病。小便難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茯苓 桂枝白朮甘草湯。小便少者。必苦裏結也。豬苓湯主 之。」

小便自利

小便自利者,為津液偏滲,大便必鞕,宜大柴胡下之。 陽明自汗者,復發其汗,使津液內竭,屎雖鞕,猶不可 攻,須蜜導法。太陰發熱身黃,其小便自利,則濕熱內 泄,不能發黃。惟血證則小腹急而如狂。腎與膀胱俱 虛,不能約制水液,二者皆令小便自利也。又有少陰 病四逆,小便自利,或色白,為下虛有寒,真武湯去茯 苓,甚者用四逆湯。三陽合病,腹滿身輕,口中不仁,面 垢遺尿者,不可汗下,用白虎湯。若寒邪中於下焦,陰 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用四逆湯治之,及灸關 元穴,甚良法也。

不大便

「不大便」者,謂大便不通,皆因發汗利小便,耗其津液, 所以腸胃乾燥而轉屬陽明,裏證多矣。有陽經邪熱, 傳入正陽明胃腑,大便不通者;有邪熱傳入少陰經 而大便不通者;有傳入厥陰,大便不通者,俱當急下 之,三承氣選用,大便通而熱愈也。有不當便下者,在 於脈虛浮惡寒,舌上白胎或嘔,此猶帶表邪未解,不 可攻。其嘔者,因邪全未入腑,雖有陽明證,亦不可攻 也。小便清者,知邪不在裏,仍在表也,亦不可攻。若不 轉屎氣者,內無燥屎也,俱不可攻。但初鞕後溏,脈浮 而數,大便不通,躁渴雖能食者,此為實熱也,名曰「陽 結。」若目中不明者,得屎即解也,宜大柴胡下之,甚者 用小承氣湯。

脈沉而遲,不渴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不通者,此 為虛寒也,名曰「陰結。」用四物麻仁湯加熟附。若嘔者, 用金液丹,外用蜜導法。

若陽脈浮而濇。小便數而大便難者。名曰脾約。宜麻 仁丸。

太陽證,曾經汗下吐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鞕,用蜜導 法。若再下之,必清穀不化。若陽明自汗過多,或已經 發汗,而小便自利,大便不通者,此為津液內竭,不可 攻之,宜蜜導法。若元氣實者,宜承氣下之。

凡傷寒陽證,大便五六日不通,頭疼身熱躁渴者,又 宜下之以大柴胡,甚者用大承氣湯。此因大便燥結 不通,邪熱之氣上攻於頭而痛也。

《無表裏證》

夫無表裏證者。又非表證之可發。又非裏證之可下。 俱宜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陰陽證》

凡治《傷寒》,須辨陰陽二證,不可誤治也。且以陽證論 之,則太陽陽明,少陽三陽也。如病在太陽,則熱在皮 膚之分,便有頭疼惡寒體痛等證,其脈必浮而緊。如 病在陽明,則熱在肌肉之分,或壯熱,或蒸蒸發熱,或 皜皜發熱,便有頭額痛,或潮熱自汗等證,其脈必微 而洪。如病在少陽,則在肌,或半表半裏熱,或往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