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湯。痰多熱盛者,小柴胡合二陳湯。食少胃弱加白朮。 心滿者加枳實、黃連。渴者去半夏加䒷蔞根。若寒邪 結裏,大便不通,大柴胡下之。若變瘧已正,又當補而 截之。

溫疫

《經》曰:「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瘟氣,變為瘟疫也。此 先因傷寒,前熱未除,更感時行瘟氣,而為瘟疫,治之 當與瘟瘧同也。」

中暑中暍

凡中暍者,即熱也。蓋熱傷太陽經,與傷寒相似,故曰 中暍也。中暑熱傷心脾二經,而不在太陽,故曰中暑 也。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經》曰:太陽經 中熱者,即暍是也。其人必汗出身熱煩渴,宜人參白 虎湯。若身重而疼者,人參敗毒散加黃連、香薷主之。 中暑者,其證面垢自汗,煩躁而渴,身熱脈虛,或伏或 遲,洒然毛聳,惡寒口開,前板齒燥者,人參白虎湯加 連薷、扁豆。或背惡寒者。蓋暑傷心,心不受邪,則包絡 受之。包絡相火,此火助火,則熱盛而昏不醒也。大抵 清利小水,黃連香薷飲浸冷服之。煩渴熱甚自汗者, 人參白虎湯加竹葉。若煩渴小便不利者,香薷飲合 四苓加木通、滑石。若大便瀉而小便「少者,亦以此湯 主之。」內熱心煩者,加薑炒黃連、山梔,調辰砂末,虛者 倍用人參。若嘔吐頭疼,瀉利胸滿,或腹痛者,藿香正 氣散加香薷、扁豆,名二香湯。若小便不利而大便自 利者,以正氣散合五苓散。轉筋者加木瓜。大抵不可 作傷寒妄治。所謂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 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若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 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 暑。」以此別之也。

寒疫

寒疫者,乃天之暴寒為病也。四時之中,天令忽有暴 寒之作,若感冒即病者,名曰寒疫也。其證與正傷寒 同,但暴寒為輕耳。若病初起,頭疼發熱,憎寒拘急,或 吐逆惡心,中脘痞滿,或飲食停留不化,或腹中作痛, 未發熱者,宜「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若已發熱者,十 味芎蘇散」汗之。若身痛骨節疼、發熱者,羌活沖和湯 加紫蘇主之。若有汗。不可再發汗。宜加減沖和湯主 之。若邪熱不解。傳入裏變證者。宜從《正傷寒條》內治 之。

霍亂

傷寒霍亂,嘔吐瀉利,頭疼體痛,惡寒發熱,腹痛,或吐 利止而發熱,揮霍撩亂,其脈或伏或絕,此名濕霍亂。 若不吐利而腹痛甚者,此名「乾霍亂。」為內因所傷,邪 物不得出,壅塞正氣,陰陽隔絕,升降不通,死在須臾。 急用皂莢末、麝香,鹽湯調一椀服。探吐用鵝翎吐出 所傷之物,最為良法。莫與米湯,服之即死,是穀氣反 助邪氣也。若吐瀉多而元氣虛脫者,方可少與清粥 湯,以助元氣。若熱多渴甚飲水者,五苓散。中暑霍亂 加香薷、扁豆、葛根、薑汁炒黃連。若寒多或吐瀉腹痛 不飲水者,理中湯。手足厥冷,脈伏者,加附子。嘔吐者, 加藿香葉、陳皮、半夏、厚朴,名藿理湯。瀉多小便少者, 理中合五苓散,名理苓湯。若臍上築築然動者,藿苓 湯加薑炒黃連、乾葛。若瀉不止,倍用蒼朮,白朮炒用 升麻少許。脈虛加參芪,轉筋加木瓜。寒痛甚者,加茱 萸。若厥冷脈沉細,或下利清穀,裏寒外熱者,用附子 理中湯。若吐瀉發熱,汗出惡寒,四肢厥冷拘急者,四 逆湯。若吐利止,小腹復痛,大汗出,或下利清穀,內寒 外熱,脈微絕者,四逆「湯加豬膽汁;若吐已下斷,汗出 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者,四逆湯加豬膽汁。」大抵 霍亂,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 中焦,既吐且利,如夏月霍亂脈虛,不用薑、附,蓋非真 陰寒,則不可也。

婦人傷寒

凡婦人傷寒治法皆與男子相同,惟經水適斷適來, 熱入血室,與胎產傷寒,則不同治。

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發寒熱,經水適來,而得之七八日,熱退而 脈遲身涼,胸膈滿,如結胸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 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當以小柴胡加生地、丹皮、 歸尾、枳殼、香附、乾薑,少用紅花,去黃芩。

婦人傷寒,發熱惡寒,經水適來,晝則明了,夜則讝語, 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必 自愈也。犯胃氣則謂攻下;犯上焦則謂發汗;犯中焦 則謂取吐也。是以不可汗、吐、下,必待自愈,故設小柴 胡加生地、丹皮。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 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當用小柴胡 加生地、丹皮,以散血結也。

婦人陽明經病,下血讝語,此為熱入血室,用小柴胡 加生地黃、丹皮。男子陽明經病,下血讝語者,亦是熱 入血室也。輕用犀角地黃湯,重用桃仁承氣湯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