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陰。必主死也。此厥陰所以無大下之法。而血虛之人。尤以下為大戒矣。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 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前條之脈虛,此條之脈細,互見其義。「虛細」總為無血,不但不可用下,并不可用溫。蓋脈之虛細,本是陽氣衰微,然陰血更為不足,故藥中宜用歸、芍以濟其陰,不宜用薑、附以刦其陰也。即其人素有久寒者,但增吳茱萸、生薑觀之,是則乾薑、附子,寧不在所禁乎。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 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而熱反不去,正恐陽氣越出軀殼之外。若內拘急四肢疼,更加下利厥逆惡寒,則在裏純是陰寒。宜急用四逆湯以回其陽而陰邪自散耳。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此證較上條無外熱相錯,其為陰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利,則陰津亦亡」,但此際不得不以救陽為急,俟陽回尚可徐救其陰,所以不當牽制也。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傷寒脈促,則陽氣跼蹐可知,更加手足厥逆,其陽必為陰所格拒而不能返,故宜灸以通其陽也。

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為陽脈。其裏熱熾盛可知。故宜行白虎湯。以解其熱。與三陽之治不殊也。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 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蔕散。

手足厥冷,疑似陰邪,其脈有時乍緊,則是陽邪而見陽脈也。陽邪必結於陽,所以邪結在胸中,心下煩滿,饑不能食也。此與太陽之結胸迥殊。其脈乍緊,其邪亦必乍結,故用瓜蔕散湧載其邪而出,斯陽邪仍從陽解耳。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用茯苓甘草湯,卻 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太陽篇》中,飲水多者,心下必悸,故此厥而心悸者,明係飲水所致,所以乘其水未漬胃,先用茯苓甘草湯治水,以清下利之源,後乃治厥,庶不致厥與利相因耳。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 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 麻湯主之。

此表裏錯雜之邪,最為難治,然非死證也。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則陽氣陷入陰中。下部脈不至,則陰氣亦復衰竭,咽喉不利,唾膿血,又因大下傷其津液,而成肺痿。《金匱》曰:肺痿得之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者是也。泄利不止,未是下焦虛脫,但因陽氣下陷所致,故必升舉藥中,兼調肝肺,乃克有濟。此麻黃、升麻所以名湯。而謂汗出愈也。按寸脈沉而遲。明是陽去入陰之故。非陽氣衰微可擬。故雖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為純陰無陽可知。況咽喉不利。唾膿血。又陽邪搏陰上逆之徵驗。所以仲景特於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而錯雜之邪盡解也。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 也。

腹中痛多屬虛寒。與腹中實滿不同。若更轉氣下趨少腹。則必因腹寒而致下利。明眼見此。自當圖功於未著矣。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 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本自寒下,是其人之平素胃寒下利也,較上條之轉氣下趨少腹者,更為已然之事矣,所以纔病傷寒,即不可妄行吐下,與病人舊微溏,不可服梔子湯互意。舊微溏而用梔子,則易湧易泄,本自寒下,而施吐下,則吐下更逆,其理甚明。註家不會其意,寒格者,因誤施吐下之寒藥,致成格拒也,若食入口即吐,格拒極矣。故用乾薑、人參以溫補其胃,用黃連、黃芩之苦以下逆氣。而解入裏之熱邪也。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 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 下虛故也。

下利,脈沉遲,裏寒也。面少赤,有微熱,則仍兼外邪,必從汗解。但戴陽之證,必見微厥,汗中大伏危機,其用法即迥異常法,下條正其法也。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上條辨證,此條用藥,兩相互發。然不但此也,少陰病,下利清穀而色赤者,已用其法矣。要知通之正所以收之也,不然豈有汗出而反加葱之理哉!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 者死。

灸之不溫。脈不還。已為死證。然或根柢未絕。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