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 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已前,桂 枝證可加黃芩半兩。

陽旦湯是也

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 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

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用熱藥當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者也。

問:傷寒與傷風,何以別之?答曰:「傷寒者,脈緊而澀;傷 風者,脈浮而緩。傷寒者,無汗脈澀;傷風者,有汗,脈緩 故也。傷寒者,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 太陽病者,必脈浮發熱,惡風惡寒也。惡寒者,不當風 而自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也。《六經》皆有傷寒傷 風,其證各異。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 寒。陽明善饑為中風,不食為傷寒。少陽兩耳聾、目赤, 胸滿而煩,為中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若三陰傷 風,無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餘證同《三陽》。

《風見寒脈寒見風脈》

有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寒多熱 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此名傷風見寒 脈,傷寒見風脈也。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 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 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脈,是傷寒 見風脈也。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 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 也。

脈弱有汗,為桂枝證。脈緊不煩躁,為麻黃證。

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 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并傷寒俱盛,故青 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添石 膏所以為緊。此治榮衛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 湯,則發汗多傷人。

以其有煩躁一證,故可用大青龍湯。

「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 衛,寒則傷榮。」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榮,大青龍主榮 衛俱傷故也。

風傷衛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行脈外為陽,主外皮膚之間,衛氣之道路,故其病淺;寒傷榮者,寒氣中於肌肉也,以榮行脈中為陰,主內肌肉之間,榮氣之道路,故其病深。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寒之殊,醫者當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類纂》云:「凡發汗過多,筋惕肉瞤,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以救之。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餘依加減法。」 仲景製真武湯,乃為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理順者,無此證也。

《表證》

「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者」,表證也。

浮,表陽也,其脈按之不足,舉之有餘。《素問》云:「寸口脈浮而盛,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緊,曰病在中。」 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 又曰:「表有病者,脈當浮。」 又曰:「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 則知脈浮者,表證也。

表證者,惡寒是也。惡寒者,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 然傷寒發表,須當隨病輕重而汗之,故仲景有發汗 者,有和解之者,兼四時發汗,亦自不同。

發熱

發熱而惡寒者,屬太陽也。

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蓋太陽主氣,以溫皮膚分肉,寒氣留於外,皮膚緻密,則寒慄而發熱。宜發其汗,麻黃湯、大青龍湯主之。若發熱微惡寒者,柴胡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若吐利而發熱惡寒者,霍亂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為風溫也。

又有太陽證,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 仍發熱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有潮熱乎。仲景大陷胸湯一證。結胸有潮熱者。 為大結胸。屬太陽也。

大抵傷寒八日已上,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仲景云:「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又有醫人多用圓子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 乾薑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 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若傷寒得汗後,病解虛羸,微熱不去,可行竹葉石膏 湯,隨其虛實而治之。

惡寒

大抵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