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宜桂枝麻黃各半」 湯。

無汗自汗

「《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溫熱 之氣於外迎之,無不得汗也。

其法用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洒之。取蠶砂、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當上臥,溫覆之。夏月熱,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皆汗,漐漐乃用溫粉撲止汗移上牀。最得力者,蠶沙,桃柏葉也。無蠶沙亦得,單桃葉亦得。蒴藋亦可,用麩糠乃助添令多爾,不用亦得。

傷寒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脈浮而遲」,遲為 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衛不和自汗,傷風自汗,亡陽自汗。

《別經》有汗無汗,俱載本篇中。

筋惕肉瞤頭眩身搖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欲擗地者, 屬真武湯。大凡發汗過多,即身瞤動振搖,虛羸之人 微發汗,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羸甚者,去芍藥,或 少用之。有熱證惡熱藥者,去附子。餘依本方加減法 詳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 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湯主之。」傷寒應發汗,而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 頭眩,汗出,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且先服防風白朮 牡蠣散,次服建中湯。

《傷寒》喘,只有太陽、陽明二證。

陽明喘正方載《陽明篇》中。

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汗屬麻 黃湯。

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也。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也。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也。

又「發汗後。飲水多。欬而微喘者。水停心下。腎氣乘心 故也。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 苓也。」

問:「麻黃主喘,何故去之?」答曰:「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 留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滿,故去麻黃加茯苓也。」

脈浮而渴屬太陽。

陽明少陽少陰渴證,俱載《本經》篇中。

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

問「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答曰:「太陽證得汗後。 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

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若小渴咽乾者,只小呷滋潤 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 之。若全不與,則乾燥無由作汗,發喘而死。常人見因 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喘死 者甚眾,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與之。

《金匱》云:「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得多,不當與也。」 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依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凡人但見仲景云: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勝數。大扺!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致。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於胸脅,則為水結胸。胃中虛冷,則為嘔,為噦。冷氣相薄,則為噎。上迫於肺則為欬。漬入腸中則為利;邪熱所薄,畜於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滿,或裏急,溢於皮膚則為腫。

鼻衄

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仲景所謂 「陽盛則衄。」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不中病,其人發 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 湯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若脈浮自汗, 服桂枝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致衄。小 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 行桂枝湯也。《大扺》,傷寒衄血,不可發汗者,為脈微故 也。治法:「衄家不可發汗,汗出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 能瞬,不得眠,然而無汗而衄,脈尚浮緊者,須再與麻 黃湯。有汗而衄,脈尚浮緩者,須再與桂枝湯。」

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衄血不止者,茅 花湯。若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 葉湯。

汗出脅痛

身涼汗出,兩脅疼痛,或乾嘔,此十棗湯證也。仲景云: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 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中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