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大扺 脅下痛者,此為有飲,須分表裏。乾嘔微利,發熱而欬, 為表有水,小青龍湯加蕘花主之。身體涼,表證罷,乾 嘔而脅下痛。為裏有水。十棗湯主之。十棗湯。非小青 龍湯之比。須量人虛實。不可妄投。

煩躁

傷寒煩躁,太陽與少陰經為多。

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

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故《太陽經》傷風,多煩 而躁也。

陽虛陰盛。亦發煩躁。陽氣弱。為陰所乘而躁。故少陰 病亦煩躁。學者當以外證與脈別之。

然有汗之而煩者。有下之而煩者。又有病已解而反 微煩者。此由病新差。不勝穀。損穀則愈。

欬嗽

傷寒太陽證,欬嗽,小青龍、小柴胡也。大抵熱在上焦, 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欬,水氣 乘之,故欬而微喘。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乾 嘔發熱而欬,小青龍湯主之。」

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少陽少陰欬證。俱載《本經》篇中。

小便數

「小便數者,何也?」曰: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 太陽、陽明二經既虛,致受於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 令數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也。 診其趺陽脈數,胃中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鞕,小便 即數也。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心煩,微惡 寒,腳攣急,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行桂枝也,宜與甘草 乾薑湯、芍藥甘草湯也。大抵溲數則大便難。仲景云: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薄, 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太陽病,若汗若 吐若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 之愈。又云: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若胃中不和,讝語 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畜血

太陽證,下焦有熱,小腹必滿,應小便不利,而小便反 利者,下血證也,抵當湯主之。

嗜臥

病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太陽證也。十日已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 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

發黃

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曰:太陽中濕 也。仲景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 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太陽 中濕,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病人中濕,因而 傷風,風濕相薄,一身痛重,是名風濕,當於風濕中求 之。

「寒濕在裏不散,熱畜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穀 相薄,鬱蒸不消化,故發黃。」發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 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黃 之人,心脾蘊積,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 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人身體發熱,頭 面汗出,身無汗,齊頸而止,渴引水漿,小便不利,如此 必發黃。茵陳蒿湯加五苓散也。

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三件拌和。每服一錢。溫水調下。日三服。

病人服湯,得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 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梔子 蘗皮湯、麻黃連𧄍赤小豆湯,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 欲發黃者,急用瓜蔕末,口含水㗜一字許,入鼻中,出 黃水甚驗。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大抵 發黃者,瘀熱在裏,由小便不利而致之也。

以上「太陽經脈證」 治也。

《陽明經脈證治》

足陽明胃之經,從鼻起,俠於鼻,絡於目下咽,分為四 道,并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蓋「諸陽在表, 陽明主肌肉,絡於鼻。故病人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其脈尺寸俱長者,知陽明經受病也。」

問:「傷寒何以須診衝陽脈耶?」答曰:「衝陽穴是足陽明 胃之經,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臟 腑皆受氣於胃,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 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 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故 傷寒必診衝陽,以察其胃之有無也。衝陽二穴,一名 『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傷寒二三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此 足陽明胃經受病也。傷寒二日,陽明經受病,可發其 汗,非正陽明也。

正陽明者,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故可下也。

今言一二日傳陽明經,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其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