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俱長者,是太陽陽明,可表而已。若無汗,尚惡寒,宜升 麻湯;有汗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湯;無汗脈浮, 其人喘者,與麻黃湯。

又問:「十二經皆一,而陽明有三,何也?有太陽陽明,有 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也。太陽陽明者,本太陽病,若 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 明也。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 中燥實,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人本風盛氣實也。 三陽明俱宜下,唯惡寒及中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 病屬表,可發其汗。蓋太陽與陽明合病,脈必浮大而 長,外證必頭疼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也。脈浮大者,太 陽也;長者,陽明也;頭疼腰痛者,太陽也;肌熱目痛鼻 乾者,陽明也。尚惡寒者,可升麻湯汗之;若不惡寒反 惡熱,大便不祕者,可白虎湯解利之;不惡寒反惡熱, 大便祕,或讝語者,屬胃家實也,可調胃承氣湯下之。 身熱汗出濈濈然者。屬陽明也。

《裏證》

不惡寒反惡熱,手掌心并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 燥糞結聚,潮熱,大便鞕,小便如常,腹滿而喘,或讝語, 脈沉而滑者,裏證也。裏證者,內熱是也。內熱者,裏之 弱,此屬陽明也,宜下之。

《傷寒》始發熱惡寒,今汗後不惡寒,但倍發熱而躁。始 脈浮大,今脈洪實,或沉細數。始惺靜,今狂語,此為胃 實陽盛,再汗即死,須下之即愈。

發汗後不敢再表者,為脈沉實耳。脈若浮者,須再汗 也。發汗後,不惡寒,只發熱,脈沉實,或狂語,此為胃實 陽盛,即不可再汗也,須當下之。設令下後又不解表 裏邪亦衰矣。

陽明證,頭疼不惡寒,反惡熱,胃實故也。陽明氣實,故 攻頭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宜大柴胡湯 下之。

大便祕者加大黃

亦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便須下之。不可拘以日 數。

更有心胸連臍腹,大段疰悶腹中疼,坐臥不安,冒悶 喘急極者,亦不候他證便下之。

凡大便祕妨悶,恐尚有表證者,亦須少少飲小承氣湯微解之,不可過多,令大泄也。

失下則氣血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知,反疑是陰厥, 復進熱藥,禍如反掌,不可不察也。

潮熱讝狂

仲景云:「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 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 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但發 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脈弦 者生,澀者死。」

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證見陰脈者死。病人有陽證而脈澀者。慎不可下。

下證悉具,服湯已,更衣者,止後服,不爾,盡劑服之,下 後慎不中服補藥。孫真人云:「服大承氣湯得利差,慎 不中服補藥也。」熱氣得補復成,更復下之,是重困也, 宜消息安養之。

仲景有宜下者,有微和其胃氣者。蓋傷寒裏證,須看 熱氣淺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十棗湯、大柴胡湯是也。有微和其胃氣,如調胃承氣 湯、脾約圓少與小承氣微和之之類是也。《金匱》《玉函》 云:「虛者十補勿一瀉,強實者瀉之,虛實等者,瀉勿大 瀉之。」故王叔和序傷寒有承氣之戒。

又問:轉藥孰緊?答曰:「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 承氣湯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蕩滌熱積, 皆用湯液,不得用圓子藥,不可不知也。」

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

潮熱

潮熱者,大率當下。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湯證 云:「其熱不潮,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雖然, 更看脈與外證,脈若弦若浮,及外證惡寒,猶有表證, 且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 氣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也。

仲景云:「日晡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大承氣、大柴胡也。脈虛者,桂枝也。」

縱使潮熱,當行大承氣,亦須先少與小承氣。若不轉 失氣,不可攻之,後發熱復鞕者,大柴胡下之。 若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主之。 又有日晡發潮熱,已而微利者;又有微發潮熱而大 便溏者,或潮熱而欬逆者,皆當用小柴胡也。

冬陽明潮熱,當行黃芩湯。

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潮熱,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黃芩湯主之。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下屬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