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痛,唾膿血者,此陽毒也。

「少陰伏氣,亦有咽喉證,備《本經》篇中。」 以上少陽經證脈治法也。

《太陰經脈證治》

足太陰脾之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脾胃。絡於嗌 喉。故病人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細者。知太陰經受 病也。

「傷寒四五日,腹滿咽乾,手足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 滿時痛,尺寸脈俱沉細,此足太陰脾經受病也。傷寒 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溫者,繫太陰也。自利不渴,屬 太陰也;腹滿時痛,屬太陰也。自利不渴者,臟寒也,當 溫之,宜四逆湯、理中湯也。」腹滿脈浮者,可桂枝微發 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 問:「古人以四日太陰證,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也?」答 曰:「不然。有太陰證,脈大,胸滿多痰者,可吐之;脈大而 無吐證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在裏者下之, 在上者湧之,在下者泄之。瓜蔕、梔、豉,隨證施用,不可 拘以日數也。」

「胸膈不快,䐜滿閉塞,脣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 腹痛,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證,纔見胸膈不快, 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證者,由冷物傷脾胃,陰 經受之也。主胸膈䐜滿,面色及脣皆無色澤,手足冷, 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慾,但內傷冷物,或損動胃 氣,遂成陰證。復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 經一二日。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也。太陰者脾 之經也。

問:「萬一飲食不節,胸膈不快,寒中陰經,何法以治之?」 答曰:「急作理中湯加青橘、陳橘,剉如麻豆大,服一二 劑,胸膈即快。枳實理中圓、五積散。」

病有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陰者宜溫裏,脈必 沉細,屬理中湯、四逆湯證也。若發熱微惡寒者,屬柴 胡桂枝湯也。

太陰脾之經,主胸膈滿。《甲乙經》云:「邪生於陽者,得之 風雨寒暑;邪中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 曰:「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 之。陽受之則入腑,陰受之則入臟。入六腑則身熱不 時,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 澼。」

腹痛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是有表復有裏。 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加大黃。

桂枝加芍藥。即是小建中也。太陰脈弱自利。設當行芍藥大黃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十餘沸。

《難經》云:「痛為實。」大抵痛宜下。

腹痛有二證,有熱痛,有冷痛。尺脈弦,腸鳴泄利而痛 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主之。仲景云:「陽脈濇,陰脈弦,法 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陰 證腹痛,即四逆散、通脈四逆加芍藥湯。腹痛小便不 利者,真武湯。關脈實,腹滿,大便祕,按之而痛者,實痛 也,桂枝加大黃湯、黃連湯、大承氣湯主之。

太陰大約可溫。然須有積證。方可下也。何謂積證。太 陰腹滿時痛。

腹脹滿

腹脹滿者,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論太 陽證,發汗後腹脹滿也,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吐後腹脹 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汗後寒熱

太陰證,發汗後,依前寒熱者,須看脈如何。若脈浮數 或洪大,則表證猶在,當再表也,如桂枝湯或桂枝二、 麻黃一之類。醫人為見已汗,或已下而發寒熱,不敢 再表,誤矣。蓋脈浮為在表,表之必愈也。

《少陰經脈證治》

足少陰腎之經,其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別行 者,入足跟中,上至股內後廉,貫腎絡膀胱,直行者,從 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繫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於 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又經發汗 吐下已後,臟腑空虛,津液枯竭,腎有餘熱亦渴,故病 人口燥舌乾而渴。其脈尺寸俱沉者,知少陰經受病 也。

問:傷寒何以須診太谿脈耶?答曰:太谿穴,是足少陰 腎之經,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主 生死之要,病人有命門脈者活,無者死。仲景云:「少陰 病,手足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太谿七壯。」故 傷寒必診太谿,以察其腎之盛衰也。太谿二穴,在足 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問:「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答曰:「此名少陰也。」少陰之為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 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 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