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湯去茯苓主之。

下利

傷寒下利多種,須辨識陰陽,勿令差互。

「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 ,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但見下利,便作陰證,用溫熱藥,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

大扺。傷寒下利,須看脈與外證。下利而脈大者,虛也, 脈微弱者為自止。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逆。下利 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脈遲而滑者,實也,其 利未得便止,宜更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 鞕者,急下之。協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 間津汁垢膩。寒毒入胃,則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 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大 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理中湯、 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協熱利者,黃芩 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圓。濕毒下 膿血者,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散。雖然自利而渴 屬少陰。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三陰下 利宜溫之。然少陰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燥者。卻宜 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

少陰泄利下重,不可投熱藥,先濃煎薤白湯,內四逆散,緣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又尋常胃中不和,腹痛腸鳴下利,生薑瀉心湯最妙。此二法不特傷寒證也。

欬嗽

有少陰證,欬嗽,真武湯、四逆散、豬苓湯也。大抵熱在 上焦,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欬, 水氣乘之,故欬而微喘。

若少陰證,欬嗽,四支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 欬,真武湯主之。

真武加五味子乾薑大扺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欬者。病在陽。則小青龍湯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

四支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欬。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又 《古今錄驗》。橘皮湯。治嗽佳。

咽痛咽乾

脈沉遲,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陰證也。《病 源》云:此為下部脈都不至,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 之絡,毒氣上衝,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也。傷寒脈 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 復吐利,此候汗下熏熨俱不可。汗出者,藁本粉傅之。 咽喉痛者,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散、通脈四逆 去芍藥加桔梗湯。麻黃升麻湯。可選而用之。

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 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 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湯,次四逆散主之。 此病只一二日便差,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少陰大約可溫。然須有少陰口燥咽乾。或腹滿不大 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皆積證也。

衄血

問:「陰證有衄血者乎?」答曰:「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 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 從口鼻,或從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

煩躁

傷寒陰盛格陽者,病人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 水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 散」,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差。此藥通散寒氣,然後熱 氣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並主之。

傷寒陰證似陽者,陰發躁,熱發厥,物極則反也。大率 以脈為主,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驗也。假令 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 熱者,裏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 也。若醫者不看脈,以虛陽上格之躁,誤以為實熱,反 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祕要》云:「陰盛發躁,名 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 者,《四逆》加葱白主之。」

以上《少陰經脈證》治也。

《厥陰經脈證治》

足厥陰肝之經。厥者,盡也。《靈樞》曰:「亥為左足之厥陰, 戌為右足之厥陰。兩陰俱虛,故曰厥陰。」夫陰盡為晦, 陰出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其脈循陰器而絡 於舌本也。脈弗營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脣青 舌卷而卵縮。凡病人煩滿而囊縮,其尺寸俱微緩者, 知厥陰經受病也。

傷寒六七日,煩滿囊縮,其脈尺寸俱微緩,此足厥陰 肝經受病也。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宜小建中湯。脈浮緩者,必囊不縮,外證必發熱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