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苦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一二服,次服竹葉湯。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宜服李根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煩,目運惡寒,食即反吐,穀不得化,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服小建中湯。

以此見古人慎用表藥如此。

可下

陽明裏證者,內熱是也。宜下之。

《傷寒》始發熱惡寒,今汗後不惡寒,但倍發熱而躁。始 脈浮大,今脈洪實,或沉細數,始惺靜,今狂語,此為胃 實陽盛,再汗即死,須下之即愈。亦有始得病便變陽 盛之證,須便下之,不可拘以日數。更有心胸連臍腹 大段疰悶,腹中疼,坐臥不安,冒悶喘急極者,亦不候 他證便下之。

凡大便祕妨悶,恐尚有表證者,亦須少少飲小承氣湯微解之,不可過多,令大泄也。

失下則氣血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知,反疑是陰厥, 復進熱藥,禍如反掌,不可不察也。

問三陰有可下者乎。三陰大約可溫。然須有積證方 可也。何謂積證。太陰腹滿時痛。

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

少陰口燥咽乾,或腹滿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 皆積證也。下證悉具。服湯已,更衣者止後服,不爾,盡 劑服之。

下後慎不中服補藥。孫真人云:「服大承氣湯得利差。」 慎不中服補藥也。熱氣得補復成,更復下之,是重困 也,宜消息安養之。

不可下

大抵傷寒最慎於下,若表證未罷,不可亂投湯劑,虛 其胃氣。

仲景云:「表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也。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乃可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古人所以《傷寒》有承氣之戒。

脈浮者,不可下。

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其汗,應汗而下,為懊憹,為痞,為結胸。」

脈虛細者。不可下。

王叔和云。「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

惡寒者不可下。

惡寒者,表之虛。雖是陽明證,尚惡寒,即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少陰惡寒,當溫之。

嘔吐者不可下。

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宜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得屎而解。」

不轉失氣者。不可下。

「《傷寒論》云:『陽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又云:「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仲景無治法。今詳宜與小柴胡湯。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濇者。裏虛也。為難治。仲景亦無治法。宜與黃芪建中湯。

大便堅。小便數。不可用承氣湯攻之。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薄,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千金》云:脾約者,大便堅,小便利,宜枳實丸。太陽陽明者脾約乃是也。

小便清者不可下。

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者,頭疼有熱,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裏。」

大便鞕。小便少者,未可攻。

恐津液還入胃,必先鞕後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

此為津液內竭。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大便,蜜煎導之。若土瓜根、大豬膽汁,皆可導之。

以此知古人慎用轉藥如此。

合病併病

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讝語遺尿,此三 陽經合病也,白虎湯主之。不可發汗,汗之則讝語,下 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加人參也。 三陽合病,背惡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乾也,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問:「三陽有合病,有併病,何也?」答曰:「脈浮大而長,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