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強與飲之,因成大禍,不可復救。然則悸動也,支結也, 喘欬,噎噦,乾嘔,腫滿,下利小便不利數者,皆是飲水 過傷,而診病之工,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傷寒》振者,何以明之?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動者是 也。傷寒振者,皆責其虛寒也。至於欲汗之時,其人必 虛,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振,近戰也,而輕者 為振矣。戰為正與邪爭,爭則為鼓慄而戰,振但虛而 不至爭,故至聳動而振也。下後復發汗振寒者,謂其 表裡俱虛也。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者,謂其血氣 俱虛也。諸如此者,止於振聳爾。其振振欲擗地者,有 身為振振搖者,二者皆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 主持,故身為振搖也,又非若振慄之比。《經》曰:「若吐若 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發汗則動經,身 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太陽病,發 汗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 地者,真武湯主之。」二湯者,皆溫經益陽,滋血助氣之 劑。經虛陽弱得之,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

戰慄

傷寒戰慄,何以明之?二者形相類而實非一,合而言 之,非二也。析而分之,有內外之別焉。戰者,身為之搖 者是也;慄者,心戰是也;二者有內外之診也。昧者,通 而為一,而不知有逆順之殊焉。《經》曰:「胃無穀氣,脾濇 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者,即此觀之,二者豈不異 哉?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戰之與慄,戰外而慄內 也。戰慄者,皆陰陽之爭。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 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邪氣欲出, 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戰退正勝 而解矣。《經》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其人本 虛,是以發戰者是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乃其 愈者也。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是為甚者也。《經》曰: 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 於陰也。方其裡氣不守,而為邪中於正氣,正氣怯弱, 故成慄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傷寒六七日 欲解之時,當戰而汗出。其有但心慄而鼓頷,身不戰 者,已而遂成寒逆,似此證多不得解。何者?以陰氣內 盛,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反為邪所勝也。非大熱劑。與 其灼灸。又焉得而禦之。

四逆

傷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 積涼成寒,積溫成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 漸矣。傷寒始者,邪在皮膚,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則 一身手足盡熱,當少陰太陰受邪之時,則手足自溫, 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經》曰:「傷寒四五日,手足溫 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是太陽之邪,傳之少陰也。傷 寒脈浮,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是少陽邪傳於 太陰也。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則手足不熱而自溫 也。至於邪傳少陰,為裡證已深,雖末至厥,而手足又 加之不溫,是四逆也。若至厥陰,則手足厥冷矣。《經》曰: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 草。四者皆是寒冷之物,而專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 非虛寒之證也。又有四逆諸湯,亦治四逆,手足寒,方 用乾薑、附子熱藥者,厥有旨哉!若手足自熱而至溫, 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若始得 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 四逆湯溫之,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四逆與厥,相近而 非也。《經》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是四逆與厥有異也。 吐利煩躁,見四逆者死,是惡見其四逆也。診視之間, 熟詳究之。

傷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於四逆也。《經》曰:厥 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謂 陽氣內陷,熱氣逆伏,而手足為之冷也。《經》曰:「傷寒一 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 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是知內陷者,手足為厥矣。少 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亦是言發動其 熱。先熱而後厥者,熱伏於內也。先厥而後熱者,陰退 而陽氣得復也。若始得之便厥者,則是陽氣不足而 陰氣勝也。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而又有進 退之別。《經》曰:「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 厥者自愈。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厥」四日,厥少熱多, 其病自愈;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 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病至厥陰,傳經盡也。當是 之時,陽氣勝陰,厥少熱多,其病則愈。若或陰氣反勝, 陽不得復,厥多熱少,其病則逆,厥為陰氣至也,熱為 陽氣復也。至於下利,則曰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 見厥復利,厥者復為熱,為陽氣得復,而利必自止。熱 者便為厥,是陰氣還勝也,故復下利矣。諸陽受氣於 胸中,邪氣客於胸中,鬱鬱留結,則陽氣不得敷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