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如遇世亂,《內經》曰:「歲火太」 過,炎暑流行,火氣太盛,肺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 現。若用辛涼之劑解之,則萬舉萬全也。若遇治世,可 用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解之,亦加蔥根、 白豆豉,上涌而表汗。《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揚者,發 揚也。吐汗,發揚寒熱之邪,既吐汗之後,必大將息,旬 日之後,其邪不復作矣。

又一法:或於無藥之處,可用酸虀汁一大椀,煎三五 沸,去菜葉,猛服訖,少間用釵子咽喉中探引吐了,如 此三次,後煎蔥酸辢湯投之,以衣被蓋覆,汗出即解。 《內經》曰:「酸苦涌泄為陰。」涌者,吐也。傷寒三日,頭痛身 熱,是病在上也。在上者固宜涌之,然後以淡漿粥養 之,一二日則愈矣。

又一法,可用「不臥散」解之,於兩鼻內㗜之,連嚏噴二 三十次,以衣被蓋覆。用此藥時,當於煖室中,嚏罷以 酸辢漿粥投之,汗出如洗。嚏噴者同吐法也。此法可 與「雙解散」為表裡也。

傷寒、溫疫、時氣、冒風、中暑,俱四時不正之氣也。人若 初感之,皆頭痛惡寒身熱,及寒熱往來,腰脊強,是太 陽經受之也。《內經》曰:「可先治內而後治外。」先用生薑、 蔥白、豆豉煎雙解散,上涌及汗出則解。如不解者,至 五、六日或不大便,喘滿讝語、實熱、兩手脈沉,可用調 胃大小承氣湯下之。慎不可用銀粉、巴豆霜、杏仁、芫 花,熱藥下之則必死。此先外而後治內也。如大汗之 後,慎不可食葵羹、藿菜、羊、豬、雞、犬、魚、兔等肉,惟不先 明,必致重困,後必難治也。傷寒七八日,發黃有斑,潮 熱腹滿者,或痰實作止,雖諸承氣湯下過者,仲景曰: 「寸口脈浮滑者,可用瓜蔕散吐之。」然傷寒寸口脈浮 滑者可用,雜病寸口脈沉者可吐。叔和云。「寸脈沉兮 胃有痰。」《啟元子》曰:「上盛不已。吐而奪之是也。」

《李杲十書》

《辨陰陽》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 不出,吸不入,口鼻中往來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 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口鼻中呼吸出入,能 往能來。

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身表熱,知在陽經也。 名曰「陽證。」

《辨脈》

「古人以脈上辯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 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此辯固是,但其 說有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餘之證,是從前客邪 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 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不節,皆不足之病也。必 見於右手,右手主裡,乃行陰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 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者急甚於弦,是 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見手少陰心 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 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一倍,或兩倍三倍;內傷 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傷之重者,過在 少陰則兩倍,太陰則三倍,此內傷飲食之脈。若飲食 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 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經》云:「侮所不勝,寡於畏 者」是也。故氣口脈急大而澀,數時一代而澀也。澀者 肺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脈。洪大而 數者,心脈刑肺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尅肺金也。 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脾脈大而數,謂獨大於五脈數 中顯緩時一代也。如飲食不節,寒溫失所,則先右關 胃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 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經》云:「脈滑 者有宿食也。」以此辯之,豈不明白易見乎。但恐山野 間卒無醫者。何以診候?故復說病證以辯之。

《辨內外》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 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 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 細分之特異耳。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 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時,增加愈甚,及至傳入裡,作下 證乃罷。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 「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便 著牀枕,非扶不起」,其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 亦惡風,居露地中,遇大漫風起,卻不惡也。惟門窗隙 中,些小賊風來,必大惡也,與傷風傷寒俱不同矣。況 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 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 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 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 黃,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少白膿,時有 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 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劙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併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