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 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陽明之經逆行,亂於 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氣高而喘,熱傷元氣,令「四肢 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以其外感風寒,俱無此 證,故易為分辨耳。」

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傷食「口 無味,多涎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

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 「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先少陽也;從內之外者,先 有形也;「內外俱傷,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表 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內外兩傷也。」

凡診則必捫手心手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外 傷。次以脈別之。

《辨寒熱》

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及內傷 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 之病,作外傷寒邪,表實有餘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 豈勝言哉?皆由其不別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外 傷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併作,其熱也;翕翕發熱,又謂 之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熱在 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膚毛腠者,陽之分也, 是衛之元氣所滋養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鬱遏陽分, 陽不得伸,故發熱也。其面赤,鼻氣壅塞不通,心中煩 悶,稍似袒裸,露其皮膚,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虛 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 能禦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傳入裡,作下證 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其內傷飲食不節,或 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 似,餘皆不同,《論》中辯之矣。」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 不能禁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躁熱發於腎間者, 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風寒也,蓋脾 胃不足,榮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痿厥氣逆之漸也。若 胃氣平常,飲食入胃,其榮氣上行,以輸於心肺,以滋 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 稟受,皮膚間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 間虛弱,但見風見寒,或居陰寒處,無日陽處,便惡之 也。此常常有之,無間斷者也。但避風寒及溫煖處,或 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是熱也,非 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 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而躁熱,上徹頭頂, 旁徹皮毛,渾身躁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 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彼外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 者乎?若得汗,則病愈矣。以此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 見乎?當內虛而傷之者,躁熱也。或因口吸風寒之氣, 鬱其陰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為膈上衝 脈之火所拒,使陰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 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開目瞪,極則聲發於外,氣不 能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絕。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 躁,熱發必有所因,方有此證,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 見矣。表虛之弱,為陰火所乘,躁發須臾而過,其表虛 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躁 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 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百病俱有身熱,又 謂之肌熱,又謂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 乃肌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 矣。慎不可於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 難辨耳。只依此說。病人自覺發熱惡寒之熱。及躁作 之熱。上辨之為准則矣。

《辨手心手背》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 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辨口鼻》

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證必顯在口,必口失穀味,必 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沬 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外傷風寒,則其 外證必顯在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盛 而有力,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乾,傷風則 鼻流清涕而已。《內經》云:「鼻者肺之候」,肺氣通於天。外 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 食失節,勞役所傷,口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又云:「傷 食惡食」,傷食明矣。

《辨氣》

外傷風寒者,其氣壅盛而有餘;內傷飲食勞役者,其 口鼻中皆氣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蓋外傷風寒 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 不利,面赤不通,其鼻中氣不能出,併從口出,但發一 言,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是傷寒 則鼻乾無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輕後重,其聲壯厲而 「有力,此乃有餘之驗也。」「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其聲 嗄,其言響如從瓮中出,亦前輕而後重,高揭而有力, 皆氣盛有餘之驗也。」「內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