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損,為熱所傷,熱皆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 短氣少氣,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勉 強答之,其氣亦怯,其聲亦低,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 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豈有醫者。反不 能辨之乎。

《辨頭痛》

內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證頭痛,常常有之, 直須傳入裡實方罷,此又內外證之不同者也。

《辨筋骨四肢》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 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乘,無 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 若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腎主骨為寒,肝 主筋為風。自古腎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遞相維持也。 故經言「膽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風,或傷寒,得病 之日,便著牀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動搖, 乃形質之傷。《經》云:「寒傷形。」又云:「寒則筋攣骨痛」,此之 謂也。

《辨飲食》

仲景《傷寒論》云:「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 和而不惡食。若勞役所傷,及飲食失節,寒溫不適,三 者俱惡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穀之味」,只此一辨, 足以分內外有餘不足二證也。傷寒證雖不能食,而 不惡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穀味。蓋無內證,則心氣 和,脾氣通,知五穀之味矣。

《辨渴》

外感風寒之邪,三日已外,穀消水去,邪氣傳裡,始有 渴也。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氣在 血脈中,有餘故也。初勞役形質,飲食失節,傷之重者, 必有渴,以其心火熾上,尅於肺金,故渴也。又當以此 辨之。雖渴欲飲冷水者,當徐徐少與之,不可縱意而 飲,恐水多峻下,則胃氣愈弱,輕則為脹,重則傳變諸 疾,必反覆悶亂,百脈不安,夜加增劇,不得安臥,不可 不預度也。

傷寒之源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腠 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無水則春木無 以發生,故為溫病。至長夏之時,時強木長,因絕水之 源,無以滋化,故為大熱病也。傷寒之源如此。《四時調 神論》曰:「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廣成子》云:「無 勞汝形,無搖汝精。」《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 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註云:「冬不按蹻,精氣伏藏,陽不 妄升,故春不病溫。」又經云:「不妄作勞。」又云:「不知持滿。」 又云:「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云:「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啟元子》云:「腎水王於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王 而水廢,故病於春也。逆冬氣則傷腎,故少氣以奉春 生之令也。」是以春為溫病,夏為熱病,長夏為大熱病, 其變隨乎時而已。邪之所感,淺者,其病輕而易治;深 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勝而水虧矣。 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木不足 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 為溫病。使民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惟房室勞傷辛苦 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為溫病。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 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大寒之令復行 「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勞傷辛苦之人,陽氣 泄於外,腎水虧於內,當春之月,時強木長,無以滋生 化之源,故為溫病耳。」故君子周密於冬,少陰得藏於 內,腠理以閉拒之,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溫 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時陽氣俱伏於九泉 之下,人之陽氣俱藏於一腎之中,人能不擾乎腎,則 六陽安靜於內,內既得安,邪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 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於寒者,皆為病熱,為 傷寒氣,乃熱病之總稱,故曰「傷寒為熱邪」明矣。六陰 用事於冬,陽氣在內,周密閉藏可矣。反勞動之而泄 於外,時熱已傷於水矣。至春之時,木當發生,陽已外 泄,孰為鼓舞?腎水內竭。孰為滋養。此兩者同為生化 之源。源既已絕。水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獨無熱 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矣。

《論兩感》

問:兩感邪從何道而入?答曰:《經》云:兩感者死不治。一 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 太陽者腑也,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陰者臟也, 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於天,故寒邪無形 之氣,從鼻而入,腎為水也,水流濕,故腎受之。《經》曰:傷 於濕者,下先受之,同氣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氣,感則」 害人五臟,以是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 裡,欲下之則有表,表裡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兩 感者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 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