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俱虛者,自汗自利而或吐,內外皆虛,脈必浮細無力, 宜溫補之。如表寒裡熱者,身寒厥冷,脈滑數,口燥渴, 輕則四逆散、人參白虎湯,重則承氣湯下之。如裡寒 表熱者,發熱下利,身痛面赤,煩躁,脈沉足冷,治宜溫 補。如陽證發熱,則脈洪數而有力;陰證發熱,則脈沉 細而無力。或陰證發熱,亦有脈來大者,按之必無力 而散,乃虛陽伏陰也,當明辨之。

《標本》

夫《傷寒》標本不明,如瞽者,夜行無路可見也。然標者 病之梢末,本者病之根源。先受病謂之本,次受病謂 之標。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此良法也。假如先起 頭痛惡寒,就為本;已後發熱,乃為標,此受病之標本 也。浮沉為本,虛實為標,此脈之標本也。

《傳足不傳手論》

傳足不傳手者,此庸俗之謬論,豈有是哉?人之充滿 一身,無非血氣所養,晝夜循環,運行不息,焉有止行 於足,不行於手之理乎?況風寒中人,先入榮衛,其傷 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 凝,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冐之 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 亦受傷,何也?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 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 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受傷寒者,緣土無定位,無 成名,無專氣,寄王於四時,能始終萬物,故四時寒熱 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傷寒,必歸於脾胃而 為燥屎,宜承氣下之,則胃氣和矣。手之六經,主於夏 秋,故不傷也。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若言 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設或 不傳,氣逆作喘,何經而來?仲景設有麻黃、桂枝,乃肺 經藥也,請試思之。又傷寒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 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脣焦,口乾不飲水,稀粥 與之則嚥,終日不與「則不思,六脈沉數而不洪,心下 不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或至十日以來,形如醉 人。」醫見神昏不語,多用承氣下之,則誤矣。蓋不知此 熱傳少陰心也,然未知是何經而來?答曰:太陽傷風, 風為陽邪,陽邪傳衛,陰血自燥熱入膀胱,壬病逆傳 於丙,丙丁兄妹由是傳心,心火上而逼肺金,所以神 昏也。謂肺為清虛之臟,內有火邪,宜梔子黃芩黃連 湯。若熱在丙,宜導赤散。熱在丁,宜瀉心湯。若誤用涼 膈散,乃氣用血藥也。如左手寸脈沉滑有力者,則可 下之,或用犀角地黃湯,近於是也。若無犀角,以升麻 代之,且陽明經藥也。此解陽明經血中熱也。若浮沉 俱有力者,是丙丁中俱有熱也,可用導赤瀉心各半 服之宜矣。此證膀胱傳丙,足傳手經也。又謂腑傳臟 也,又下傳上也。丙傳丁者,表傳裡也。壬傳丁者,坎傳 離也,名曰經傳。《活人書》云:「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 者,此言不盡之意。又從足經而傳手經者,何以知之? 經曰:傷寒止傳一經,或間一二經,不可一途取之,但 憑外證與脈參之,此活法也。與食則嚥者。知邪不在 胃也。不與則不思者。以其神昏故也。熱邪既不在胃。 悮與承氣下之。其死必矣。豈虛語哉。

《三陰無傳經》

凡傷寒自三陽傳進,三陰入裡為盡,無所復傳,故言 「無傳經。」若言再傳者,足傳手經也。其三陰直中真寒 證,一身受邪,無分經絡,亦不再傳也。

《辨正傷寒溫病熱證》

「夫傷寒者,自霜降後,至春分前,天令嚴寒,水冰地凍, 而成殺厲之氣,人觸犯之,即時病者,為正傷寒。若雖 冬月,而天令溫煖感之,則為冬溫;如至春分節後,天 令溫煖,人感壯熱而病者,為溫病;若雖至春分,而天 令尚寒,冰雪未解而感寒者,亦傷寒也。若三、四、五、六、 七、八月之間,天道忽有暴寒,感之而為病者,此時行」 寒疫也,即感冒傷寒。若夏至後,人感壯熱,脈洪大者, 為熱病。若四時天令不正,感而為病,長幼率皆相似, 互相傳染者,此名時氣。夫時氣者,一曰時疫,蓋受天 行疫厲之氣而為病,乃非傷寒比也。然又有溫瘧、風 溫、濕溫、溫毒、溫疫、中風、傷風、中濕、風濕、中暑、中暍等 證,一皆發熱,狀似傷寒,故醫家通以「傷寒」稱之。其通 稱傷寒者,因發熱傳變,皆相類也。至於用藥,則不同 矣。故發表解肌,略有分別,其冬月為正。傷寒者,人之 著寒而即病也,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若不 即病,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夫溫熱二病,乃 冬月伏寒之所變,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寒矣。其寒疫 者,乃天之暴寒,與冬時嚴寒,但有輕重之別,略可通 稱傷寒而治也。《經》云:「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 矣。」故傷寒乃病之總名,識其名則其效雖有遲速,亦 無失矣。不識其名,而妄治以中暑作熱病,而復加燥 熱之劑;以濕溫作風溫,而復加發汗,豈不死哉!

《辨傷寒傷風中寒不同》

傷寒」者,冬月寒邪傷於足太陽經,即時病者,為正傷 寒。其證便有頭疼發熱惡寒,脈浮緊而無汗,治宜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