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藥得香附則順氣。白芍得甘草則治腹痛;茱萸得良 薑亦止腹痛;乳香得沒藥大止諸疼;芥子得青皮則 治脅痛;參芪得附子則補陽;知蘗得當歸則補陰;當 歸得生地則生血,薑汁磨京墨則止血。紅花得當歸 則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大黃得芒硝則潤下,皂 莢得麝香則通竅,訶子得肉果則止瀉利;木香得檳 榔則止後重。澤瀉得豬苓則能利水。澤瀉、豬苓得白 朮則能收濕。此用藥相得之大端,醫家之心妙也。

發熱

夫傷寒翕翕發熱者,乃風寒客於皮膚,邪氣怫欝於 外,表熱而裏不熱也。此「太陽經表證,頭疼項強,腰背 脊痛,身體骨節疼,或已發熱未發熱惡寒,脈浮緊無 汗,冬月用麻黃湯,三時用芎蘇散、羌活沖和湯、人參 羌活散、正氣散選用;脈浮緩自汗,冬月用桂枝湯,三 時用加減沖和湯、神朮湯選用。若脈浮發熱、煩渴,小 便不利者,此熱傳太陽膀胱本病也,用五苓散利之。 若陽明經發熱目痛,鼻乾不眠,微惡寒,微有頭額痛, 脈微洪,宜葛根湯。若表熱未罷,邪熱傳裏,裏未作實, 則表裏俱熱,口渴飲水,脈洪數者,宜白虎湯。」此但輕 於純在表純在裏也。若表證皆除,而反見怕熱燥渴 讝語,大便實而脈沉數,蒸蒸發熱者,此為裏熱,是陽 邪陷入陰中,裏熱甚而達於外也,用調胃承氣湯下 之。若少陽經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頭角痛,脈弦 數,此熱在半表半裏,用小柴胡湯和之。三陰無表熱, 惟少陰有表熱之證,但其脈沉足冷,用麻黃附子細 莘湯。或下利厥冷,裏寒外熱,用人參四逆湯。其陰陽 俱熱而不止者,汗後復發熱,脈躁疾者,下利大熱不 止者,皆死證。又有三陽傳裏實熱證,口必燥渴,飲水 不止,揭去衣被,揚手擲足,胸腹滿痛,斑黃狂亂讝語, 大便不通,脈必沉實有力,甚則舌卷囊縮者,難治。但 當三一承氣湯攻裏下之,方開別條,與前表熱不同 也。

惡寒

傷寒則惡寒,理必然也。雖居密室帳幕之中,亦憎寒 拘急,自然嗇嗇而惡之,若見風尤甚怕也。如寒氣甚 重者,使人毫毛畢直,而鼓頷戰慄,雖向火不能遏其 寒也。如已發熱者,雖大熱而不欲去衣被也。且惡寒 者,乃寒邪客於榮衛,則灑淅惡寒。雖一切惡寒,多屬 表證,尚有陰陽所分,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若發 「熱惡寒,頭疼脈浮緊者,邪入太陽表證也,宜發汗,冬 用麻黃湯,三時用芎蘇散、羌活湯、正氣散選用。有汗 惡風,脈浮緩者,冬用桂枝湯,三時用加減沖和湯選 用。」若欲攻其裏者,但有惡寒,表不解者,不可攻裏,要 當先解其表也。如不惡寒而反惡熱者,此為表解,乃 可攻裏也。又有少陰無熱惡寒,踡臥足冷,脈沉細者, 此寒邪直入足少陰腎經裏證也,宜四逆湯溫之。《經》 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又有汗後惡 寒,脈浮無力者,亦為表虛,宜桂枝芍藥湯和之。有大 便不通,燥渴微惡寒,脈實者,用大柴胡湯下之。至於 背有惡寒者,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足也。陽 氣不足,陰氣即盛,陰盛則口中和,背上寒,附子湯溫 之。陽氣內陷者,口乾燥渴,心煩,獨背上微惡寒者,此 裏實熱也,人參白虎湯和之。蓋微者,乃不盛之謂也, 非比少陰之寒甚也。少陰之病,若惡寒踡臥,手足厥 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則又為不治之證矣。前所用 麻黃湯、桂枝湯、芎蘇散、羌活湯、正氣散、加減沖和湯、 神朮湯。

汗後不徹

「傷寒表證,雖經發汗不解,此因汗不盡,故寒熱似瘧, 一日二三發,或面赤身痒,或骨節煩疼大熱者,皆因 汗出不徹故也。故傷寒熱多寒少,似瘧,一日二三發, 面赤身痒者,此不得汗出,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若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怫欝在表,當發其 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 知。若短氣者,此汗不徹故也,宜更發汗則愈。若服發 汗藥,汗出似解,至半日許復發,煩熱不解,其脈浮數 者,更發汗則愈。又若傷寒八九日不解,脈浮緊無汗, 發熱身疼者,此為表證,仍在太陽經而不傳,宜麻黃 汗之。又若傷寒十日,熱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 解矣。

若胸脅滿痛者,屬少陽也,宜小柴胡湯。脈但浮而不 弦,無胸脅痛者,還屬太陽,無汗則麻黃湯,有汗則桂 枝湯。

若發汗後惡寒。有表證不解。脈浮者。宜桂枝湯和之。 汗後不惡寒。反惡熱者。此內實也。用調胃承氣湯下 之。

本熱

傷寒太陽病,脈浮發熱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邪熱 傳於膀胱裏病也,用五苓散利之。

惡風

傷寒則惡風,理必然也。蓋風邪傷衛,腠理不密,所以